日前,因杭州宇树科技、DeepSeek的“六小龙”企业崛起,不少地方开始反思,为什么本地没有留住创始人,或者发展出类似的企业。例如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和Kimi创始人杨植麟都是广东人,但都在其他地区创业成功。而还有媒体三连发问,为什么同在长三角,杭州却能有DeepSeek和六小龙?
这也牵扯出一些陈年往事。有博主回忆道,其实南京曾经有过一家现在可称为巨头的企业。快时尚行业的全球知名公司SHEIN(希音)就出自南京。不过SHEIN的迁移行动却开始得更早和更复杂。
据自媒体@奔流财经社复盘,SHEIN2008年在南京创立,公开消息显示当时其创始人许仰天等人共同创立南京点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最初还是走从服装批发市场拿货再进行电商销售的发展路径。后来许仰天自立门户,进入婚纱礼服类产品跨境电商,正式进入了跨境电商领域,并在2012年建立独立站,聚焦快时尚。
2015年,SHEIN的名称正式确定,也是在这一年搬到了广州。几年后,SHEIN又将总部迁移至新加坡。
与之对应的是,作为一个市场面向全球的快时尚平台,SHEIN也有着供应链迁移的一条发展路径。
据观察者网等媒体援引彭博社消息报道,SHEIN正在鼓励供应商在越南建立新的生产线,以应对可能的关税挑战。相关的措施比较有力度,比如将采购价格提高15%至30%,承诺更多的订单,对生产环节的支持等。随后,SHEIN否认了这则消息,并表示将继续加码在国内的供应链投资。
其实,类似的全球布局消息早已见诸报道。据品牌工厂BrandsFactory,2023年7月,SHEIN在巴西、以及整个拉美地区的首个工厂正式投产。SHEIN也一度表示将致力于在巴西实现85%的本地销售额目标。为此,巴西北大河州州长、当时还是SHEIN巴西和拉美地区总裁的Marcelo Claure,以及巴西服装公司老板Josué Gomes都曾现身站台。而媒体晚点latepost曾在2023年预测,当年年底Shein欧盟地区20%的销售额可能将来自土耳其工厂。
事实上,虽然这次SHEIN予以否认,但媒体聚焦于关税问题和生产供应链之间的关系,却指出了SHEIN等制造型企业“搬家”的内在原因:生产制造型企业因为具备鲜明的供应链归属,十分容易受到相关政策的影响。尤其是SHEIN主打廉价产品路线,如果关税成本上升,将对其经营产生较为明确的影响。
据上述博主推算,美国对中国进口的服装关税平均大概在25%左右,棉制产品税率比较低,约16.5%,而化纤产品税率就比较高,化纤质地的毛衣进口税率高达32%,如果在现有基础上新加征额外10%的关税,那么总体女装品类的关税可能达到42%左右,对平台的影响会更加明显。
因此,特朗普紧盯中国产品,就可能造成服装类企业思考供应链转移。这样一来,中国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脚步会加快,但相关产能就会流失到海外,不利于吸纳生产人员就业。此外,相关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可能上升。
在上述博主文章评论区,也有跨境卖家现身说法。其表示,关税增长10%,大部分成本其实需要工厂来承担,工厂端本身没有议价能力,但靠着规模和生产方面的优势,已经是市场上的最优选择。所以最大的问题并非这10%,而是行业总体预期下行,跨境卖家不得不利用供应链转移等方式实现控制预期成本。按此理论,SHEIN等生产制造型企业也可能是在思考以此方式对关税问题做出应对。
此外,也有用户点明,供应链转移并不算特别有效的应对方式,因为关税方完全可以进一步扩大政策覆盖范围。如果他们试图针对中国服装或者其他产品,就不会因为生产地的转移而无视其中国背景。“被动防御是没有出路的。”
一级市场的一些表现,可能证明投资人也有这方面的思考。天眼查数据显示,SHEIN在2022年4月的F轮融资时一度达到1000亿美元估值,但在2023年5月的G+轮融资时,估值下滑到660亿美元。
而日前,IT之家等媒体援引路透社消息报道称,SHEIN计划将其伦敦 IPO估值下调至 500 亿美元,相较于 2023 年的融资价值调低近四分之一。反倒是Zara的市值一路走高,因为没有中国产品之类的标签,Zara也不需要花费精力和资源思考供应链迁移问题,这是一种外力带来的不公平。
总之,这条估值变化的曲线,折射出SHEIN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中遭遇的逆风。以往大多数媒体在报道SHEIN的成长与发展时,都格外关注其供应链与性价比的“魔法”。但此刻回顾却发现,这种“魔法”的效果正在外力作用下被削弱。而这,也最终促成了市场对他们的评价发生变化。也许等到SHEIN成功上市之时,市场才能认清,到底是什么因素带来了这些风波。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