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持续补看4个月前CSDN联合举办的《全球产品经理大会》的视频,内容大多以AI生态为主。其中,有2个产品相关负责人在讲到他们AI产品的时候,让我忍不住「哇哦」了一下,并且光速转发给了自己身边的产品朋友。
这2款产品是:飞书和WPS。
在这波AGI浪潮之前,好久没有因为某一个产品功能or交互而感到很fancy的感觉了;而在这波AGI浪潮中,大家似乎也习惯了「点击魔法棒唤起AI」或者是「点击开始对话来进行问答」的常规式交互。
因此,这里想分享在这次大会中,看了那么多产品后,飞书和WPS是怎样让我忍不住转发的。
01飞书:每日工作总结每天智能生成工作总结,包含归纳多个关键项目,并生成关键结论和推荐任务(并且关联到群)。
这个功能本身实现应该并不难,但让我哇哦的点在于:
1、原生的待办体验:直接生成飞书中原生的待办,真正的all in one

2、信息全面整合:将归纳结论和待办的来源清晰的标记出来,便于追溯和节约时间

3、无需跳转,多面板直接查看:pc端我们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把多个信息面板放到一块大屏幕中的几块区域,对照去做一些处理;而无需跳转这个功能是真的很戳我的一点(按照常见交互,可能就是点击后跳入某一个群聊窗口,然后再跳回来),让用户有对面板的把控感,有效提升了多信息处理的效率

之前每次用AiPPT、Gamma、iSlide这类AI生成PPT产品的时候,他们更多都是让我从0去生成一款PPT,适合某一个单独拎出来的汇报or演示场景。
但实际在日常工作中,用这样的生成方式就会有1个很大痛点:自己有比较常规倾向的风格,不可能每次都去找一个新的风格挑来挑去;公司也有自己的模板,不可能大部分场景都从0去设计一款PPT的风格。
直到我看到WPS这款功能:AI PPT 风格克隆。用户能够自定义上传演示文档,然后AI自动提取风格并实现跨文档风格套用。


当时看到这里,我就:哇哦!瞬间感觉非常实用!
这2位负责人背后的3个认知共性
其实,这2款设计背后的出发点,从视频中听起来也是不约而同达成了一致,那就是:
1、将AI融入原有日常工作习惯中,而不是新增额外新的AI交互


2、从真实场景出发,解决切实痛点,成为AI浪潮中的「应用主义者」


3、demo不算产品,用户真正可用的才叫产品


从这些共通的观点背后,我能体会到3种核心思想:
1、敬畏用户、以人为本,降低技术的身段:技术永远是服务于人的,而不是像有些企业认为因为用技术取代了人后而洋洋得意
2、敬畏市场,商业化是检验产品的核心标准(公益产品除外)
3、不要只仰望星空,还是要脚踏实地、从真正存在的小事做起
深以为然,共勉共勉。
BTW,这个视频课也同步记了一些我觉得很不错的产品方法论笔记(比如什么产品赛道可以选、AI产品怎么在大模型沼泽地上落地等),等全部看完后,下一期好好整理后分享出来~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