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心愿:每天留1个小时给未来的自己秦琼打擂

在2025年开始时,我就给自己定下一个“死规矩”:每一天留出1个小时给未来的自己。每天留出1个小时给未来的自己,去做那些人生重要不紧急的事,这些事会让未来的自己感谢现在的自己,

在2025年开始时,我就给自己定下一个“死规矩”:每一天留出1个小时给未来的自己。

每天留出1个小时给未来的自己,去做那些人生重要不紧急的事,这些事会让未来的自己感谢现在的自己,比如:运动、看书、冥想、和爸妈好好交流、去城市博物馆沉浸式参观……

经过那么多年忙碌的工作和生活,我们大多数时候都在救火,在做短期主义的事,比如:重要紧急(比如工作汇报)、不重要紧急(比如月度报销)、不重要不紧急(比如刷短视频)在这几个象限里打转和做事。

2025心愿:每天留1个小时给未来的自己

每一天留出1个小时给未来的自己,就是眼下就能开始的长期主义。新一年了,你准备一天留多少时间给未来的自己,留出来的时间,准备拿来做什么?看到这里,你可以停下来思考一下。

想做的事有了,那如何去做呢?过两天就要复工了,铺天盖地的工作量就要来了,想的很好,但现实残酷。

我一人公司后,对自己的工作方法进行了升级,每天围绕“注意力”去规划工作的时间块,这背后是来自《深度工作》一书的启发,我目前采用的事“节奏模式”和“禁欲模式”两种工作方式交替进行。

你会发现:你能深度工作---你的工作效率提升了---你有更多时间去做工作以外的事情---你人生整体的幸福感提升了。

一年之际在于春,掌握《深度工作》的心法和技法,对于2025年:你的工作成果、工作效率、工作状态……甚至是人生幸福感都至关重要!「野生读书会」也把这本《深度工作》作为春节后回来的第一本共读书籍,2月14日~2月23日,我们会开展这本书的详尽共读。

感兴趣的请滑动至文末报名,如果还没有加入「野生读书会」的可以私聊松月领取新人优惠券哦。

至于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读完有什么收获?如何共读,活动规则是什么?下面就让「野生读书会」的运营官为你展开~

…………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人?

看似非常努力,每天从早忙到晚甚至加班,但实际的工作产出却很低,成长速度也很低。

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本原因,是工作方式出了问题。整天困于琐碎的事,不仅消耗了时间和精力,还难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作家卡尔·纽波特在他的书《深度工作》中说,要达到个人巅峰的产出效率,需要长时间、无干扰地高度专注于单一任务,即“深度工作”。

这个2月,我们就要来共同阅读这本《深度工作》。

2025心愿:每天留1个小时给未来的自己

1、什么是深度工作?

复盘一下,你的工作状态是这样的吗?

早上一到公司就吃早餐、洗杯子接水,边和同事唠几句,然后慢悠悠开始工作,还没忙多久就快中午了,先点个外卖。

下午睡醒刚准备工作,又临时被拉去开一个会议。工作没一会,一封紧急进来的协同要求,又打断了好不容易开始的工作,没忙多久感觉就要下班了。

感觉自己总在处理各种事情,一天都是很忙碌的,但回头一看全天好像也没完成什么事情。

这个班,好像忙了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做。你可能还会问自己:都忙啥了?时间都去哪了?

2025心愿:每天留1个小时给未来的自己

在《深度工作》一书中,作者提出了两个词:深度工作 & 浮浅工作。

浮浅工作:是指那些对认知要求不高、事务性的任务,通常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往往不会创造太多价值,且容易复制。比如,回邮件、刷社交媒体、参加不必要的会议等。

深度工作:是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的职业活动,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且难以复制。比如,写作、编程、设计、研究等。

2025心愿:每天留1个小时给未来的自己

本书中指出,深度工作是一种稀缺且高价值的能力。

而浮潜工作价值有限,容易复制。长期做浮浅工作会让人感觉每天很忙碌,但并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也无法产出有价值的成果。

当今社会,能够深度工作的人越来越少,而那些掌握这种能力的人,往往能在职业和生活中脱颖而出。

真正决定工作价值的,从来不是这些琐碎的浮浅工作,而是深度工作。

所谓“深度工作”,其实也就是进入了一种“心流”的状态。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心流”(Flow)概念,即:“当你完全沉浸在某个挑战性的任务中,并忘记时间的流逝时,你就进入了‘心流’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你会经历高度的兴奋和满足感,你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记住,一个人成长最快的方式,就是深度工作。

2、如何做到深度工作?

书中提出了深度工作四大准则:

准则一:工作要深入。

深度工作并非天生,而是需要刻意练习。

我们可以通过设定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每天进行深度工作训练,逐渐延长专注时间,培养专注力,减少分心。

准则二:拥抱无聊。

现代人习惯于随时随地用手机打发时间,但这种习惯会削弱我们的专注力。

减少对即时娱乐的依赖,拥抱无聊,学会在无聊时保持专注。比如减少刷手机时间,或者是培养一些阅读之类需要专注的习惯,让自己习惯于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保持专注。

2025心愿:每天留1个小时给未来的自己

准则三:远离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是深度工作的最大敌人之一。

明确社交媒体只是工具,避免其对深度工作的干扰,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减少社交媒体的使用,避免被信息洪流淹没。

比如关闭手机和电脑上的社交媒体通知,避免被干扰;或者可以每天设定固定的时间段使用社交媒体,其他时间则完全远离。

准则四:摒弃浮浅。

其实就是学会拒绝。

先做到能够识别哪些是浮潜工作,如何学会拒绝这些不必要的会议和任务,将时间留给深度工作。

比如通过设置优先级、明确每项任务的深度,让自己优先处理深度工作。

3、掌握深度工作的方法论?

《深度工作》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叫“深度工作哲学”,是指一种指导个人如何安排时间和精力,以实现深度工作最大化的方法论。

每种模式(方法论)都可以指导我们更好的深度工作,也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①禁欲模式: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浅层职责,专注于深度工作,从而实现职业和个人目标。强调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深度工作,几乎完全排除浅层任务。

如果你的职业目标非常明确,且需要长时间的专注和深度思考,这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同时它需要高度的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适合那些能够严格控制自己时间的人。

②双峰模式:将时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用于深度工作,另一部分用于浅层工作。它试图在深度工作和浅层工作之间找到平衡,避免完全排斥浅层任务。

如果你需要在工作中处理多种任务,但又希望保持深度工作的效率,双峰哲学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种适合那些能够灵活安排时间的人,例如自由职业者或有一定自主权的员工。

2025心愿:每天留1个小时给未来的自己

③节奏模式:通过建立固定的深度工作节奏,使深度工作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种哲学相对简单,不需要复杂的计划或严格的自律,减少每天决策的时间和精力,使深度工作更容易坚持。

适合那些希望将深度工作融入日常生活的人,例如学生、上班族等。如果你需要一个稳定的节奏来保持专注,节奏哲学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④记者模式:像新闻记者一样,在日常工作中灵活安排深度工作时间,迅速从低强度的任务切换为深度工作。这种哲学鼓励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深度工作,例如在会议间隙或午休时间。

适合那些需要在动态环境中工作的人员,能够快速适应不同的工作场景。如果你的工作环境变化频繁,时间安排不固定,这种哲学可能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这四种深度哲学都有不同的应用场景,不同的适应人群。选择适合自己的深度模式,合理分配时间,是进入深度工作的开始。

4、如何共读这本书?

本期我们邀请到读书会的书友 @简 做领读人来带领大家读书。参与共读活动,你将收获:

1.系统理解深度工作的概念和意义:有领读人带读《深度工作》,帮助你更好的吸收本书核心观点,更好的建立对深度工作的全面认知。

2.马上上手提升专注力的实用技巧: 从环境营造、习惯养成到工具使用,将会分享给你很多行之有效的深度工作策略,让你读完就能用。

3.找到志同道合的书友,结伴共读: 共读中众多书友和你一起读书,一起探讨交流,阅读氛围浓郁,同时有押金打卡帮你你克服拖延,完成阅读。

我们也会组织丰富的活动,来帮助大家更好的运用这本书。

1.直播分享:开营结营都会有连麦直播,会邀请松月、领读人、优秀书友等连麦交流分享这本书的精华干货内容。

2.话题圆桌:我们会组织大家参与社群的话题讨论,拥有不同经历的读者围绕一个话题深度交流探讨,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3.实操策略:我们会给大家补充更多的实际案例和实操策略,帮助大家在读中做、读中学。

原文链接:http://www.wanshiruyi.cc/news/45806.html,转载和复制请保留此链接。
以上就是关于2025心愿:每天留1个小时给未来的自己秦琼打擂全部的内容,关注我们,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阅读剩余 73%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上一篇:冠军《哪吒2》,背后金主挤爆了!盲的部首

下一篇:企业如何杜绝价格战和盲目追求短期流量?南宋四大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