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莎阿姨公司营业额的季节性差异超级大,大到什么程度呢?旺季一个月的收入顶淡季半年的收入。
长期的淡季不仅容易让公司引发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而且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团队管理问题。于是在一月份的目标沟通会上,项目A的负责人提出,我这个月的目标:营收150w。项目B的负责人提出,我这个月的目标:营收45w。
我算了一下账:薪资支出,劳务支出,品牌授权算下来1月成本xx万。嗯,这样的目标可以,搞不好还能盈利呢。
突然小C跳了出来,阿姨,我觉得这个目标制定的有问题?
咦?都超过去年同期100%了,还有问题?我心里嘀咕着。
啥问题?说出来,我们一起分析分析。
小C继续问到:为什么要实现150万销售额目标?
小A答:因为要保证公司现金流
小C问:公司现金流出现了什么问题吗?
小A答:1-2月寒假收入非常少,公司支出又在那里,很容易入不敷出
小C问:为什么寒假收入少?
小A答:因为我们业务都是基于学校课堂的,不上课所以就少
小C问:为什么必须基于课堂?
小A答:因为收费模式很单一,基于课堂表现
小C问:根源是什么?
小A答:产品没给用户提供更多价值和消费渠道
哈哈,这个对话实在是太精彩了,我们几个一起鼓起掌来。
问题的根源根本就不是1月份营收150w还是200w,实现营收只是应对根源问题的一个短期行动,而非真正的目标。
通过这一套“为什么”的组合拳,我们都一起审视了公司面临的最本质的问题,甚至直接帮助我们找到了长期目标。
于是,我们几个人一起商量,更准确的目标应该是啥?最后达成一致,1月份公司的目标:弥补淡季公司现金流问题。
除了增加营收,还应该降低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另外,如果只把营收作为目标,最后还有可能造成的销售额增加的同时销售成本也增加了,结果并没有带来现金流的改善
这是丽莎阿姨公司今天发生的真实故事,很开心把全部过程记录了下来。更是一次团队协作,一起成长的过程。
#去年的我们
回顾去年的我们,基本上每个月的团队目标都是拍脑袋来,而且各拍各的脑袋。最后到年底才发现,虽然各自的目标都达成了,好像并没有给公司的发展带来什么实质意义上的改变。
这个是当时一位运营同学的10月份目标:
这是当时一位测试同学10月份的目标:
所以去年公司的经营上,丽莎阿姨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好像每个月团队的目标都完成的不错,但为什么公司业务并没有特别大的增长呢?(相比前年只增长了46%)
现在回顾才发现,当时所有团队目标设定的出发点是:自己的岗位职责和接下来一个月想要干什么事情,然后去完成这件事情,所有的思考都是在完成事情本身。
而很少想这个目标就算完成了,能给公司的业务发展带来什么的意义?
#现在的我们
这个月团队最大的成长,我们开始思考制定这个目标的真的意义是什么,最终我们要对这个目标的价值负责而不是对任务本身负责。
之前丽莎阿姨很关注大家的目标是不是符合Smart原则,以为只要符合了,就是一个合格的目标。
经过这一次讨论,大家终于发现:如果我们还是停留在完成任务这件事情上,是不可能给公司的经营带来本质的改变的。
那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小A给大家分享了两个公式:
公式一:因为我做了xxx,所以获得了xxx。
后面的这个XXX就是真正的价值,就避免了把前面做xxx当做目标。
公式二:不断问自己为什么,问5个。
我下个月想做XXX。
为什么?
因为xxx
为什么?
。。。
五个为什么下去,基本上能接近这个事情的根源与本质,然后来重新制定目标。
#接下来的我们
当然,知道了如何制定有意义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如何拆解目标和达成。最担心的问题是,任务好像都完成了,但是目标并没有完成。
所以我们采用这个万能公式来进行目标的拆解:
通过XX方法(量化过程),解决xxx问题(根据公司自己经营的理念),在xxx时间点(时限),达成xxx成效(量化结果)。
这样来看,刚刚制定的目标:弥补淡季公司现金流问题。
可以这样拆解:
通过减少淡季差旅和劳务支出,解决没必要的消耗问题,在月底能实现节省费用x万
通过上线假期xx版本,解决家长xxx需求,在月底能实现增收xx万
通过调整淡季大额费用一次性支出,解决集中支付现金流吃紧问题,在月底前解除财务风险
方案一出,所有人都高呼,啊!困扰大家这么久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哈哈哈
由衷的开心,快乐。
丽莎阿姨的公司能不能成,真的说不准,但是这条路上挺痛快的。未来是一个进阶的,动态的。也许会好,也许不好,但是所有的不适与挑战,终将使我们更强大,更结实。
而我,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收获到内心的热爱而快乐。我希望你们也是。
2021.1.5
Lisa于广州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