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的意义
内容可能并不像我们日常理解的那样,只是对事物的简单描述,它里面其实还蕴含着很多其他的意义。对于内容的消费者而言,什么样的人就会看什么样的内容,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点击什么样的内容,它上层是满足用户对信息索取的需求,而这仅仅只是表象的,更深层次的可能是用户对接下来要做事情的需求,比如你在头条体育频道中阅读了多篇“关于CBA球赛北京和新疆队的比赛战报消息”,那证明你可能是个篮球迷,正在关注某支球队的近况,接下来可能就有线上看直播,或者线下订门票的需求;比如你在百度上搜索“马尔代夫的游玩攻略”,那背后可能是你想出行游玩的需求,当一切就绪之后,就出门远行了。
所有内容消费,其实都是用户底层需求的表达,这是内容的本质。而往反面看,对于做内容的人而言,内容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①内容的定制化写作可以帮助内容生产者反向筛选精准用户,也即你做什么样的内容,最后就会引来什么样的用户,你发二次元的内容,那么圈粉的就是二次元的用户;你发围棋的教学视频,那么吸引来的就是围棋学友,好的内容都是自带吸附属性的,做与自身的定位匹配的内容,这样才能更大效力发挥内容的价值;
②内容反馈可以帮助内容生产者洞察用户需求,所有内容出来之后,一般多多少少都会获得用户的留言、互动、转发等,这里面就会包含着各种的反馈,有正面的肯定,有负面的批评,有普适性的问题,也有个性化的观点,这些都是生产者去理解用户需求的素材,比如电商平台中的商品评价,用户买到一双拖鞋后,描述到“鞋子外观不错,但是没有踩屎感”,那作为商家这个时候,你就要注意了,“鞋底软”可能是某一类用户的需求痛点,可以想办法推出含有该亮点的产品,以此来扩充市场份额。
内容的价值轴 对于内容我觉得它其实包含了两个重要的属性,一个是流量属性,一个是消费属性。内容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已经无处不在了,我们每天打开手机就要接触到各种内容,有的“吸睛”,一看标题就有点击的欲望,有的在“吸睛”的层面上还可以进一步做到“吸金”,让人看完内容,就去找产品,激起买产品的欲望。所以从以上两个维度,我们可以把内容划分成4个象限的不同类型:
①高流高消,也即流量很高,消费侧转化能力也很强的内容,像一些热门的带货短视频,或是类似于薇娅、李佳琦的直播卖货等就属于这一类内容,他们分享产品特色,使用技巧,内容本身已经和人设,产品融为一体,使得其获得了极高的流量和消费能力。②高流低消,也即流量很高,但是消费转化很弱的内容,大部分人看这一类都是当热闹去看,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比如各种吃瓜的八卦爆料等。③低流高消,则是流量很少,但是转化很高,这一类常常是由于内容的受众面小,导致的流量较小,比如动漫圈中一些小型的人物IP,出各种手办手游周边之时,发篇文章就能获得立马的转化购买,这里要注意的是小众内容也不一定会一直小众,可能终有“出圈”的一天,比如B站在二次元圈层的逆袭,逐步走向大众的视野。④低流低消,这种内容一般是私密性,或是题材小众,质量较差的内容,比如写给自己的日记,工作总结等,又或者是写失败了的“自high”型内容。内容从生产出来的那一刻,它的流量和消费属性的初始值就已经基本确认了,所以我们在生产内容之前就需要了解影响流量和消费属性的因子有哪些?
流量属性
01
这个内容就结合了当前热剧“隐秘的角落”的张东升老婆游泳溺水事件,引出了降糖药错用的问题,很好的抓住了用户的兴趣,又结合自身品牌的调性,本来网剧和健康关系不大的,但是细微处洞察到了可以结合点,做了一篇健康科普,这就是非常聪明的做法,但是热点内容也有它的弊端,就是很难获取长期流量,热点过去了之后,就会断崖式下降。
所以另外一种是做相对长期的刚需内容,让内容成为时间的朋友,这一类的内容受时效性的影响较小,内容的质量输出高,经得起时间的验证,可以坐享时间的复利效应,尤其是对于一些硬核知识性的内容,将会长期在网络在进行流转。
比如混沌大学中录制的一些大咖专业性课程,李善友教授的《第一性原理》,张丽俊老师的《人力资源是CEO的第一工程》,这些内容都会被用户持续翻出来,反复观看,同时随着看的人越来越多,口碑也会积累越来越快,获得更高流量的增长。另外这一类内容对于搜索引擎而言,也是非常友好的,时间越长,内容获得的展示排名就越高,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流量汇入进去。这一类的内容,我建议是每一位内容运营者将其视作为平台的主打内容,尽量做到占比在60%-80%之间,未来它们将会成为平台的稳定流量源。
消费属性
02
对于内容选题而言,像传统的一些娱乐八卦,新闻资讯等,它天生的消费属性就会很弱,大家更多是当茶余饭后的消遣而很难有转化能力,而像美食攻略,旅行游记,美妆经验分享等,这几类就具有较强的消费属性了,美食攻略可以让看客食欲兴起,然后跟随着推荐的索引,去寻店尝鲜,直接就能带来餐饮客单;旅行游记其实是在给用户心智里面种草,埋下一些“XX地方那么美,我一定要看看”的心愿萌芽,所以大家会看到目前大部分的内容电商平台,主要产出的都是这一类具有强消费属性的内容。 内容中推荐的产品类型也会影响到转化,有些产品可能在A平台转化就很好,在B平台转化就不行,试想一下你把一个卖美妆的内容产品投放到一个体育社区中,很显然转化不会太好。所以选择与投放平台相适应的产品类型,这一点很重要,另外对于一些泛流量的算法推荐平台,我们需要重视内容及产品的标签化,怎么帮助目标用户快速找到自己的内容完成消费,后面一个版块会具体讲到。最后一个是触发的场景,场景更多来源于是对于用户需求侧的洞察,同时场景是可以靠表达去构建的,比如六个核桃,宣传文案“经常用脑,常喝六个核桃”,经常用脑,直接就把关键的场景点出来了,比如日常的工作场景,学习考试场景,都是属于高度消耗脑力的场景,这样就很容易使白领和学生人群很容易产生共鸣,同时核桃和补脑在人们的大众认知上,是有一定关联关系的,进而就可以产生购买欲望。好的内容运营者,需要凭借自己的专业敏感度,以及内容的数据反馈,找到适应于自身平台用户的内容构建方式,从一开始就要想清楚自己需要做什么样的内容,同时平衡好以上四类内容的占比。最后谈一下如何去打造双高属性的内容。
如何打造“高流高消”的内容?
理解了内容的价值之后,我们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去实现价值,这边我们按照一个内容在外部流量平台用户的阅读路径来进行拆解,核心就是十个字“流量看标题,消费靠正文”。
以图文类内容为例,一般来讲用户会在内容的信息流中看到内容的标题+封面,感兴趣之后会点击进入到文章详情页,进而开始浏览正文,然后从导语、各段落、结束语等顺序浏览正文,进而再去评论区进行互动等操作。
标题
01
制造悬念:针对内容本身5W1H要素,在表达上的进行隐匿,勾起用户的好奇心,why(为什么),What(是什么),Where(在哪儿),Who(谁),When(什么时候),How(如何),隐藏其中一个元素就好了,只提问题不给解决方案,等待用户自己去阅读正文,寻找答案,如“内容运营高手们有不能说的秘密么?这篇给你答案”。
设问自答:提出一个读者感兴趣的问题点,可以是争议点,可以是情绪点,还可以是社会热点等,以发问的方式起手,以给出解决方案作为结束,让用户一看就知道能从内容中获取什么。如“内容运营到底是什么?一文读懂内容生产,推广,互动的核心方法论”。
刚需锚定:直接切中用户的需求,瞄准用户期望,如“一张图教你内容运营,从0到1输出优秀内容”,就直接圈定了内容运营小白用户,同时短平快的内容输出方式,满足新手们的速成心态。
场景刻画:描述具体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引发用户的共情,提升代入感,如“还在不断选题,写稿,排版,审稿么?真正的内容运营应该这么做”。
常识反差:通过描述反常识,但是又正确的事情,引起读者的关注,如“新人入职场3年,晋升内容运营总监,有这么几点要做对!”,对于常规来说,一般新人晋升到总监级别需要7-10年左右,3年这个数字明显太快了,不符合常识,但是却又存在一定的可能性。
权威背书:通过权威的背书,增加内容本身的信服度,让读者更愿意相信正文是有干货输出的,比如“打开率40%,咪蒙如何用做内容运营,做出最带货的号?”。
热点跟踪:对于流量平台来说,会有自己不断更新的热词库,假如你的标题包含当下热词,就会被系统加权,进而提高整体的展示量,比如在新冠疫情期间,你起的标题“新冠疫情下科普内容如何运营才能帮到更多的人?”,那可能会使得展示量会得到几何倍数的爆发,但是要切忌不该蹭的热点不要蹭,不要导致文不对题的情况,这样不仅系统识别之后会降权,同时用户读起来也会反感。
正文
02
对于金字塔原理,其实会要求正文的表达上建议结论先行、然后再分点描述,层层展开,常见的划分方式有时间、空间、重要性、逻辑演绎等,各层间互相独立,逻辑上无交错感,这样便于读者们能快速了解内容的梗概,提炼核心要点,你的内容目的是为了让人更好的吸收,内容的临门一脚就是表达,表达方式或者结构错了,再好的内容也会石沉大海。
对于预埋引线,是指在制作内容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要充分考虑内容对于用户的价值诉求,另外一方面还需要考虑商家的商业
结语:
内容的生产需要更多的去理解内容背后的意义,用户看内容实际上是自身需求的表达,如何结合场景,结合内容背后的产品及服务,用较好的方式输出表达,满足用户背后真正的需求,或许才是我们需要深层次洞察,最后将本文内容总结为下面的一张图,期待和大家在内容的道路上一起摸索前行。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