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言模型,为什么要做大,小的不行吗?
这些问题让技术开发者、创业者,还有研究人员都很头疼,作为一个商业记录者,我也曾被各种观点左右。怎么办?
为了理清思路,决定系统学习这门学科。最近,我在学了中科院和清华大学的大模型系列研讨课,收获挺多;说到底,我们可以把问题分成三块:大、语言、模型。如果能搞懂这三个问题,疑惑就解决了一半。
解答这些问题,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难的是,得先做点“考古”工作。比如,要了解我们以前是怎么研究语言的,历史上发生了什么。
不难的是,一旦理清了历史脉络,找到了关键问题的核心,答案就清楚了。所以,我把学到的知识梳理一下,从语言学的起源和发展、早期研究的方法,还有自然语言处理(NLP)的雏形三大方面,汇报给你。
01从哪开始呢?就从80年前说起吧。你知道吗?
语言学这个领域,其实起步挺晚的,大概是1900年左右才真正成型。在那之前,语言学只是人类学里的一个小分支。
说到这儿,你可能觉得有点复杂,又是语言学,又是人类学的,到底啥意思?简单来说,人类学是研究人类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人」这个物种;而语言学,作为人类学的一部分,主要研究的是语言的历史和变化。
大家都知道,现在有很多方言,比如河南话、东北话、北京话,但你知道这些语言的根源是什么吗?
我们常提到的「汉藏语系」就是个好例子。历史上,汉语和藏语其实是同根生的,它们都源自一个古老的语言体系。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语言慢慢分化,形成了不同的方言和语种。
在1950年之前,语言学受到心理学的很大影响。
那时候,人们把语言看作是脑子里的一些想法,研究语言的方法也是按照行为主义(Behaviorism)来的。
什么是行为主义呢?
简单讲,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可以通过观察、测量研究的。比如:一个人听到什么,做出什么反应,这些都是可以记录下来的,所以有数据,有实际的经验作为支持。
然而,由于技术限制,当时的研究没法深入探讨意识问题。意识在大脑里太复杂了,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人们觉得不应该研究那些没有科学依据的意识行为。
于是,人的大脑就被看作是一个“黑盒”:你输入什么,它就输出什么。
所以,在行为主义的影响下,心理学研究形成了一个基本观点:人的行为可以归结为两个因素: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先天因素是「遗传」,我们为什么会有某种行为,可能是因为我们的父母、祖父母等遗传给我们的;后天因素是环境影响,你现在的行为是从出生到现在,所有环境影响的反映,是你过去所有经历的结果。
还有一点,当时很多学者认为,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文化,有的文化影响大,有的影响小。
比如,中国人说话的顺序是一种方式,日本人说话的顺序可能就不一样;我们不应该研究文化,因为这种研究会引来文化争论,
所有,初期有两个观点:人类学反对研究语法差异,否认大脑有「意识」和「思考」的机制。
02当时语言学处于什么阶段呢?一句话总结即:大家都在争论语言学是什么,并试图给它们下定义。
具体怎么理解呢?
我们可以从1907年到1911年出版的《普通语言学教程》说起。书的作者是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他在书里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语言和言语,还给它们下了定义。他的研究主要关注两个领域:音系学和词法学。
音系学,就是研究语言里用哪些声音作为基础,这些声音怎么组合成词。比如,你说话时,一个词是由很多声音组成的,哪些音素构成了这个词。
词法学,就是研究这些声音怎么组成词语,以及为什么这样的组合能表达特定的意思。
那么,当时最先进的语言学研究是什么样的呢?这里要提到一个人,叫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大家通常叫他B. F. 斯金纳。
他主要研究心理学和教育,特别是怎么教小孩学习。
他的研究完全按照行为主义的方法来。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他写了本书叫《言语行为》,总结了自己在语言学上的发现;斯金纳认为,人类的语言是一种条件反射。著名的巴甫洛夫实验就是他理论。
举个例子:
比如“Candy”这个词意思是糖果。小孩怎么知道“Candy”是糖呢?因为每次他说“Candy”,就有人给他一块糖。时间一长,他就学会了,只要说“Candy”就能得到糖。
斯金纳觉得,语言的学习是通过外部的刺激和反应形成的,完全可以用行为主义的条件反射来解释。
不过,斯金纳的观点很快就被推翻,推翻他的人是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1957年,乔姆斯基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还写了两本书,一本叫《句法结构》,另一本叫《评言语行为》。他认为,我们不应该把大脑看作一个“黑盒”,而是应该从心智的角度出发,研究大脑内部发生了什么。
并且,乔姆斯基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他的观点。他说: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语言的深层结构。比如,不管你说什么语言,当你想表达“你想吃什么”时,大脑里生成的原始想法都遵循一种逻辑形式。
然后,这个想法会经过语言和文化的转换,变成具体的语法形式,比如英语、汉语。这个过程发生在大脑里,而且可以用机械的方式建模,甚至可以用算法来描述。
简单说,乔姆斯基认为,我们的心智可以用一些简单的规则来描述。
因此,乔姆斯基创立了一门新的学科,研究如何用符号和规则来描述这种转换;他的理论,彻底改变了语言学的研究方向。
03这个学科叫什么呢?形式语言(Formal language)。
乔姆斯基的理论不光影响了语言学,还和当时的数理逻辑里的自动机理论结合,做出了不少新成果。
比如:
自动机理论和编译原理里的一些概念,像乔姆斯基谱系、乔姆斯基范式、正则文法、上下文无关文法等等,都是乔姆斯基提出来的。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点迷惑:这都是什么呢?别急,我来简单解释一下。
乔姆斯基谱系是个分类系统,它把语言按复杂程度分了几个等级。比如,最简单的语言叫“正则语言”,复杂点的叫“上下文无关语言”,再复杂点的还有“上下文相关语言”等等。
范式呢,是一种特别的语法规则形式。简单来说,它把句子结构简化成一种标准格式,方便计算机处理。比如,一个句子可以拆分成更小的部分,每个部分都遵循固定的规则。
至于正则文法、上下文无关法,我们可以把它们想象成电话号码或邮政编码的格式,特点是规则简单、比较固定,适合处理像“123-4567”这种有规律的内容。
但是编程语言里的语法规则,或自然语言里的句子结构就不同了;它们的规则更复杂,因为上下文可能有关系。比如,一个句子的意思可能取决于前面的内容,比如:“如果……那么……”
此外,乔姆斯基还提出了普遍文法的概念。什么是普遍文法呢?简单来说,就像所有语言都有名词和动词,所有语言都有表达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方式。
乔姆斯基认为,所有人类语言都共享一套基本的规则。
不管是英语还是汉语,大脑里的语言规则都是一样的,这些规则是先天就有的,因为只有人类能掌握语言,动物怎么训练都不行。
所以,他认为这是人类大脑特有的,由基因决定的。
看到这,你可能觉得,他对计算机研究很透彻,其实他不是计算机科学家,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学和认知科学领域,但他的理论对计算机科学、编程语言、自然语言处理影响很大。
后来,从1950年开始,自然语言处理(NLP)的研究正式起步了。最开始,科学家们有了个新工具,叫做自动机。
从那时起,NLP研究用的是符号主义方法,符号主义是啥意思呢?就是通过人工构造规则来描述自然语言,然后用确定的逻辑推理来处理自然语言。这种方法催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叫做计算语言学。
今天,如果你做自然语言处理研究,可能会把成果发表在ACL上。ACL是啥?它是计算语言学学会(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的缩写,这个学会的会议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最重要的会议之一。
现在,我们发论文还是会往ACL、EMNLP上投。其实,这些会议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当时的科学家用符号主义方法研究后,很快就取得了一些进展,我们能实现一些简单的自然语言处理功能。当时大家都很兴奋,觉得自然语言处理似乎没那么难。
于是,一些语言学家认为,未来可以像物理学家研究材料一样研究语言,这样就不会带有人类的偏见、主观看法,因为语言必须简化成可操作的形式,才能用电子设备处理。
我们先把语言变成逻辑符号,然后写一些公式来处理它,这样就能避免人类的偏见;不过,今天我们发现,不仅语言学家不能这样研究语言,就连物理学家用类似方法研究材料也遇到了瓶颈。
这是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不管怎样,乔姆斯基老爷子成果还是很了不起的。
04当时对NLP研究,最早的一个成功案例,历史上叫它乔治城实验,发生在1956年。
这个实验怎么回事呢?
美国人搞了一个机器翻译系统,想把俄语翻成英语。他们在IBM 701计算机上编程序。
那台机器特别大,用纸带输入输出,存储量也小,只能处理几百个词,不过他们还是成功展示了这个系统,翻译了大约60个句子,算是取得了初步成果,
从那时起,DARPA(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开始资助自然语言处理(NLP)的研究。
大家都觉得,像机器翻译这样的问题,大概十年就能搞定,语言差异不再是交流障碍。可是十年后,大家发现,还是只能做类似的东西。
1965年,出现了一个叫ELIZA的程序。它的目的是模拟心理治疗过程。这个程序挺简单,只有四百多行代码。它通过一个解释器运行一个三百多行的脚本,实现了聊天功能。
ELIZA的特点是不会没话说,不管你说啥,它都能用一些通用句子回应你,总能和你聊下去。虽然最初是为心理治疗设计的,但人们认为它是世界上第一个聊天机器人,效果还不错。
甚至今天还有报道说,ELIZA在图灵测试中的得分比GPT-3.5还高。不过,符号主义的研究方法并没有取得预期的巨大成功。
为啥呢?
到了1966年左右,大家发现,十年过去了,机器翻译问题还是没解决;DARPA资助了很多研究,投入了大量资金,但进展不理想。DARPA派人去各个项目组检查,看看钱花哪儿了,研究进展如何。结果发现,进展非常慢。
于是,1969年,人工智能研究的热情开始减退。
DARPA的政策也变了,当时苏联很强,美国在冷战中处于劣势,又深陷越战,大部分资金都投入了登月计划,和苏联竞争,剩下的钱用于AI研究,但AI研究看不到短期内的应用前景,所以资金减少了。
DARPA要求,以后资助的项目必须说明短期内对军事的帮助,否则不再提供资金。从那时起,研究资金减少,AI研究进入了第一次寒冬。
所以,寒冬是怎么走出来的呢?
1980年代以后,研究方式变了,大家逐渐不再完全相信乔姆斯基的理论。虽然乔姆斯基的理论很好,一开始很多人相信并做相关研究,但后来发现,写规则似乎永远写不完,效果也不理想。
于是,规则方法逐渐被抛弃,反对乔姆斯基的声音开始出现;同时,计算机技术也在发展,微处理器和个人电脑开始普及。到了2000年左右,互联网迅速发展,语料收集变得容易多了。
以前语料要靠人工输入,现在可以从网上抓取数据。这些条件的变化,使得NLP研究的主流方法转向了统计方法。
这就是自然语言处理(NLP)80年发展。总结四点:
一,人们经历了从行为主义向认知科学的转变;二,早期的自然语言处理依赖于符号主义、规则系统,后来转向统计法;三,乔姆斯基对NLP做出了巨大贡献;四,NLP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不知道讲的够不够清晰?
以上就是关于NLP的早期发展里程碑如何打开DAT文件全部的内容,关注我们,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