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Keep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上市,如果上市成功,keep将成为“互联网健身第一股”。作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线上健身平台,keep已经先后完成了8轮融资,经过将近8年时间的商业化探索,已经到了通过上市回馈股东的节点。然而,keep招股书的表现并不理想,多年连续亏损且营销成本居高不下,为其IPO之路埋下了隐患。
对于互联网平台而言,眼前的亏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找到一条健康的商业化变现路径。keep虽然始终活着,但其前景似乎并不美好。
软硬件双向开花,“不精”是长期发展受困的原罪据天眼查APP显示,keep的定位是一款具有社区属性的移动健身工具类产品。但keep并非是一个只涉及到软件服务的互联网平台,硬件产品售卖也是keep的主要收入。
具体到招股书可以看到,keep的营收主要来自“自有品牌产品”、“会员订阅及线上服务内容”以及“广告和其他服务”。截至2021年9月30日,这三项收入的占比分别为55.1%、32.8%和12.1%。
其中“自有品牌产品”包括智能单车、手环、体重秤、跑步机等相关配套运动产品。由此可见,keep的硬件收入远大于软件收入。因此,也有人将其定位成运动消费品公司,而非估值更高的互联网平台。
软件起家的keep涉足硬件销售的逻辑很清晰,软硬件业务都是基于用户展开的变现手段,两者存在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线上内容业务为硬件产品带来了流量,即流量的二次分发,营销成本的二次均摊,硬件也可以将流量再次引向线上健身内容,即通过增加沉没成本从而提高用户粘性,打造了一个商业闭环。
但软硬兼备完美结合的前提在于,keep既要维持自身内容新意,获得用户持续不断的关注,也要保证硬件产品的品控。而keep,似乎两方面都没做好。
社区内容同质化严重,营销成为第一“吸引力”。Keep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最大的健身品牌,是时代机遇和战略决策共同影响下的结果。互联网健身市场爆发第一次出现在2014-2015年期间,而keep刚好于2014年创立。keep绕开了大众化健身项目,发力有氧运动,凭借差异化的业务迅速发展壮大。
但有氧运动的差异化发展只是短期手段,随着同行补全短板,各平台内容趋向了同质化,keep已经失去了先机优势。
而且健身相对来说是一种弱需求,平台与用户之间的关联度较低,用户跟着优质内容走。
比如B站爆火的帕梅拉,吸引了大量健身爱好者。随着互联网健身热度的趋高,垂直类健身APP已经不再是用户的首选,小红书、短视频等平台逐渐发力健身内容板块,keep的影响力持续降低。
为了进一步获取、激活和留存用户,keep不得不加大营销投入。据招股书显示,keep的营销成本从2020年前三季度的1.85亿元增长至2021年同期的8.18亿元。没有自生流量的Keep似乎还未找到全面代替营销的“增客”手段,营销成本在短期内或许不会出现大幅度下滑。
软硬兼顾的缺点就在于,一旦其中一环出差错,就会一损俱损,无法保持长期的内循环,需要营销的辅助才能完成这一商业闭环。
keep也曾多线操作,试图降低对营销的依赖,做一个更懂用户的平台。但因为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被相关平台点名。
产品频发质量问题,贴牌代工能撑几时?Keep作为软件出身的平台,其并没有开发硬件的基因,因此其硬件产品多采用代工的模式。
但keep的产品线涉及面极广,在品控上很难做到尽善尽美。据不完全统计,keep当下就已经覆盖了健身器材、智能设备、服饰衣物、健身餐等4个大类的产品线。过于依赖上游供应链,自控能力较弱,从而导致keep产品频现质量问题。
2022年1月,因代餐产品不符合实验要求,keep被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点名。早在2020年6月,keep也因运动文胸、跑步袜男款等多项产品不符合标准被江苏消协通点名。2019年,keep上线小程序主打轻食沙拉外卖,后因无实体店涉嫌违规。
不同于软件服务,硬件产品将对消费者带来更直观的使用感受,一旦因为产品质量问题威胁到用户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平台极易遭到反噬。
与keep模式相似的前辈Peloton就因硬件产品的质量问题造成了命案,命案发生后Peloton股价大跌,市值蒸发了41亿美元。前车之鉴,后车之师。代工贴牌的模式虽然会减少成本压力,但其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或许是keep所不能承受的。
综上,硬件与软件双向开花,固然在营收上为keep带来了不错的增益,但内容业务影响力逐渐下降,硬件产品的品控频发问题,两不讨好的keep,长期发展和商业化变现似乎遇到了桎梏。
与连锁健身房合作,是转嫁危机还是合作共赢?Keep的多元化变现探索从未停止,尤其是在用户和付费用户增速下滑后,keep亟需挖掘高净值用户,提高单用户的购买力。
据招股书显示,在营销成本持续扩大的背景下,keep的运营指标都出现了增速下滑的现象。
2021年,keep的月活跃用户达到了3436万,同比增长15.55%,相比上年36.57%的高增长率,出现了大幅度下滑。与此同时,keep的平均月订阅会员增速也出现了断崖式下跌,从2020年的147.91%下降至2021年的71.79%。
尽管keep的用户规模在国内互联网健身平台中无出其右,但新用户和付费用户增速的下滑,意味着其规模扩张或许遇到了瓶颈,作为互联网平台的keep,有了更迫切的商业化变现压力。
线下开健身房成为了keep寄以厚望的业务,相对于跑步机等自有品牌,具有销售成分的线下健身房对用户的绑定程度无疑会更深,且能够进一步的提高用户的客单价,增加用户的沉没成本。
但线下健身房是重资产,硬件“加重”无疑会进一步降低keep的毛利率。为此keep选择了合作的模式,与奥美氧舱、源力悦体、戎马健身等大型线下连锁健身房进行合作,共同打造keep优选健身馆。
线上健身馆有流量和内容开发优势,线下连锁健身品牌有运营经验,但两者真的达到协同效应共同获利吗?或许不见得。
keep本就有线下健身房的替代属性,如今keep又将线上流量引流至线下,是否有违用户的初衷?
至于keep所宣称的线下门店更专业,对于大部分线上健身用户而言似乎更像是伪需求,并非所有健身用户都有达到极致健身效果的时间、精力、金钱与需求,而重度健身人群本就是线下健身房的拥趸。
早在2017年,keep就已经陆续开设了十几家线下运动空间keepland。2020年,keepland退出了上海市场,在北京的keepland达美店也于去年12月关闭。目前,keepland仅剩9家直营门店,根据keep的规划,自2月21日起,直营店也将逐步改造升级为优选健身馆,计划与合作伙伴在未来一年内共同打造100家优选健身馆。
与线下连锁店合作开店,究竟是合作共赢还是转嫁危机我们不得而知。但仅从keep的keepland线下探索来看,效果似乎并不如意。
Keep百店计划能否顺利进行,或许也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立身一线城市的盒马鲜生,曾经也信誓旦旦的规划了自己的门店扩张版图。但事实证明,除了在高净值人群扎堆的少数商场开设的门店外,其他门店的坪效一言难尽。健身房和盒马鲜生切中的用户,在属性上极为相似。
距上市临门一脚的keep,亟需找到一种更清晰的盈利模式,讲述一个更好的故事。从当前来看,keep还需要很长时间的上下求索。
参考文章:
《Keep巨亏冲击上市,更多玩家苦苦挣扎,互联网健身是个好生意吗?》,价值研究院
《“流血”keep,熬到上市》,《凤凰周刊》财经
《国内最大在线健身平台Keep递表港交所,“软硬”结合“割韭菜”?》,银柿财经
以上就是关于Keep贴牌代工滥竽充数,割完健身人的韭菜,转头流血上市制作闪图全部的内容,关注我们,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