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推荐:本文介绍了用户体验研究中的霍桑效应。霍桑效应指个人由于被观察或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而改变行为的现象。研究表明这种效应可能影响各种行为,包括在用户体验研究中出现。文章探讨了造成霍桑效应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了一些缓解措施,如使用对照组、避免在研究过程中提供反馈、创造无评判的环境等。作者强调,尽管我们无法完全消除研究中的偏见,但认识到并采取缓解策略仍很重要。
霍桑效应是指个体因意识到自身正处于被观察状态,进而改变自身行为的一种现象。
该效应最初源于一组工业研究人员于伊利诺伊州西塞罗的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所开展的一系列实验(Roethlisberger & Dickson, 1939)。在这一系列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仅仅是工人察觉到自己正在被研究这一情况,便使得其生产力有所提高。
起初,开展霍桑研究的目的在于考察霍桑工厂内光照水平的改变对工作实践所产生的影响。然而,在研究阶段,因对工人的关注度增加,最终致使生产力出现了暂时性的提升,此现象即被命名为“霍桑效应”,且这一提升并非源于工作实践方面产生了任何实质性变化。
后续诸多研究显示,霍桑效应能够对各类行为产生影响,诸如饮食习惯、卫生习惯等均涵盖在内,其甚至会改变临床试验的最终结果。不仅如此,霍桑效应还会作用于各类研究结果,用户体验(UX)研究亦不例外。
例如,在开展有节制的可用性研究时,受霍桑效应影响,用户在执行任务时的表现往往会优于未处于被观察状态之时。而这一情况对于用户体验研究而言,很可能会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霍桑效应存在若干种可能的解释。社会心理学家指出,霍桑效应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人们察觉到自己正处于被观察状态,亦或是意识到自身行为正受到评判。在此情形下,他们会认为研究人员对自己抱有特定的期望。而出于渴望融入群体以及获得社会认可的心理,他们便会依照这些期望去行事(这一情况是否似曾相识?实则是因为其与我们此前介绍过的需求特征存在关联)。
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基于社会比较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往往会将自身的行为及表现同他人的行为与表现进行对照,以此来对自身作出评估。当个体察觉到自己正处于被观察的状态时,便可能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进而促使其为了表现得更为出色以及符合相应期望而做出努力。
霍桑效应属于观察者效应的一种表现形式。该效应揭示出,研究人员常常会借助测量仪器与研究系统产生交互作用,进而改变正在被研究的现象。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情况并非只局限于社会科学领域,即便在被视为“难度颇高”的自然科学领域(比如物理学)当中,也同样有可能出现。
“与流行观念相悖的是,实验室方法及定量方法相较于现场方法和定性方法,在客观性方面并不存在优势,在偏见程度上也并无差异。数学与物理学在社会建构方面的程度,和人类学以及社会学相比,并无不及之处。实际上,所有知识的形成均取决于多方面因素,既包括创造该知识的科学家自身所关注的利益方向,也涵盖他们用以测量所探究现象时采用的工具及相关程序,还涉及他们用来阐释研究结果所运用的分析框架。”——Monahan & Fisher,2011
那么,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实际上,我们已然涉足哲学范畴了。客观且公正的知识获取,从现实角度来讲是难以达成的。因为所有的认知都会经由我们带有局限性的视角进行过滤,并且会受到我们所运用的工具及方法的影响。
就用户体验研究而言,倘若利益相关者以霍桑效应为由,对你们的研究发现提出质疑,那么应当提醒他们,霍桑效应实则已超出了用户研究本身的范畴,而且你们已然采取了所有可行的举措来对其影响加以限制。要知道,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不可能毫无瑕疵,关键在于我们要承认这一客观事实,并且竭尽全力去优化我们的研究设计。
当前,存在部分证据对霍桑效应予以质疑。从这些证据来看,在参与者身上观察到的行为变化,并非仅仅由他们察觉到自身正处于被观察状态这一单一因素所致。
事实上,诸多其他因素在引发行为变化的过程中同样可能发挥相应作用,比如工作环境的改变、参与者自身态度与期望的差异,以及其他各类变量所产生的影响等情况皆是如此。
霍桑效应的批评者强调,行为发生变化这一现象,不应仅仅归因于研究人员关注度的提升,还需综合考量其他诸多因素。诸如工作条件获得改善、工作满意度实现提高,抑或是整体积极性普遍增强等,皆可能成为引发行为变化的缘由。
以帕森斯为例,其对最初有关霍桑效应的相关研究提出了批评。帕森斯认为,若要更为精准地剖析霍桑效应产生的根源,理应将其归结于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学习与反馈机制。在通常情形下,工人们在日常工作中并不会每日都接收到关于自身生产力状况的反馈信息。但在相关研究开展期间,实验人员会进行数据收集,并依据所收集的数据为工人们提供有关其工作绩效的反馈。基于此,工人们会更积极主动地去设定更高目标,且致力于实现这些目标,最终促使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得以提升。
在用户体验(UX)研究这一领域中,霍桑效应往往会对研究结果的有效性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具体而言,当用户察觉到自己正处于被观察或者被研究的状态时,其行为便有可能发生改变,而这种改变后的行为与在正常环境下所呈现出的行为存在差异。如此一来,便极有可能致使所获取的数据不够准确,相应见解也可能存在误导性。
例如,在针对网站开展可用性研究时,由于用户知晓自己正处于被观察状态,且自身操作会被记录下来,他们在浏览网站以及与之交互的过程中,或许会表现得更为审慎。由此一来,相应的研究结果很可能难以精准地反映出用户在日常使用该网站时的典型行为模式。
为了减轻霍桑效应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运用对照组的方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观察效果带来的影响。例如,在开展可用性研究时,可选取两组参与者进行相关研究。其中一组被称作“测试组”,该组会采用新的设计方案;而另外一组则被命名为“对照组”,其会沿用原始设计方案。倘若霍桑效应出现,那么它将会对这两组均产生影响,如此一来,测试组所呈现出的任何性能改进情况,便不会单纯归因于霍桑效应了。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每一项研究而言,采用这种设置对照组的方法或许既耗费时间,又需要投入较多成本。不过,要是计划进行重大的重新设计工作,或者需要与要求较为苛刻的客户打交道时,那么这种方式便值得纳入考量范围了。
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应避免向参与者提供反馈。鉴于霍桑效应的产生往往与反馈及学习机制密切相关,尽可能减少反馈这一举措,有助于我们降低霍桑效应所带来的影响。就可用性研究而言,反馈的形式多样,既可以表现为确认参与者是否按照预期执行了相应操作,也可以是向参与者提供有关如何执行特定任务的相关提示等。
聚焦于重要发现背后所蕴含的因果关系。依马塞菲尔德(Macefield)之见,达成这一目标的最优途径乃是运用定性研究方法,诸如口头协议以及测试前后开展的半结构化访谈等。
尽可能降低观察过程的可见程度。实现这一目标可通过选取远程研究的方式,以及(或者)运用不易引人注意的相机设备或产品分析手段来达成。此外,远程无节制研究亦是可供选择的一种方法。
营造无评判的研究环境。向参与者明确作出保证,使其知晓自身行为不会受到评判,不存在所谓正确或错误的区分。同时,积极鼓励参与者按照日常习惯去使用产品或服务,避免其刻意遵循特定的使用说明来进行操作。
倡导匿名反馈机制。该机制有助于激励用户更为坦诚地表达自身观点,从而提升反馈内容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追踪要点下三角测量法对研究的重要意义。关于追踪这一要点,笔者曾在之前的时事通讯中有所提及,不过在此仍有必要再次强调,三角测量法对于我们的研究数据而言意义重大,它能够增强我们对研究数据的信心,有助于揭示出独特且出人意料的研究发现,同时还可减少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偏见,进而让我们对所研究的现象形成更为清晰、准确的理解。
正如马塞菲尔德(Macefield,2007)所指出的那样,需要着重注意的是,在霍桑工厂(Hawthorne Works)所开展的研究与典型的可用性研究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鉴于此,在将针对霍桑效应的任何解释应用于可用性研究领域时,理应秉持谨慎的态度。
诚然,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永远都无法彻底消除所有的偏见,然而,若能充分意识到这一客观情况,并在必要之时运用相应的缓解策略,将会对研究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以上就是关于揭秘霍桑效应:如何提升用户体验研究的准确性蝙蝠怎么画全部的内容,关注我们,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