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80后和90后的青春记忆里,都少不了玩开心农场偷菜的日子。当年,这款偷菜游戏让王兴创办的校内网(人人网前身)风靡一时。
最近,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反映,人人网已经无法登录,提示账号密码错误,疑似已经停止服务。
对此,人人网官方客服确认,平台已停止服务,恢复时间暂不确定。消息一出,“人人网已停止服务”的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激起了广泛讨论。
其实,这并不是人人网第一次让用户感到失落。今年6月,用户们就发现自己的相册数据悄悄消失了,但官方没有任何回应。如今,随着平台的全面关闭,用户的情感似乎没有地方宣泄,所有的一切都悄无声息地结束了。
人人网的前身是2005年推出的“校内网”,当时主要面向校园社交。那时候,凭借实名制的社交圈,校内网迅速获得了广泛关注。2009年更名为人人网后,凭借“开心农场”等小游戏的流行,一度火爆全国,甚至引发了微博上的广泛讨论。
2018年,人人网被多牛传媒以6000万美元收购,之后平台的社交、直播以及增值服务逐渐收缩。到了2019年底,人人App尝试重回曾经的辉煌,但此时市场格局已发生巨大变化,微信和微博已成为社交平台的主导力量。
人人网的失败,根本原因在于它的产品定位出了问题。
人类是很复杂的生物,既喜欢保持现状,又渴望改变。而能够同时满足这两点的,就是圈子,特别是小圈子。所谓圈子,就是那些兴趣、性格、甚至生活方式高度契合的群体。圈子定位越精准,个体的活跃度和参与度就越高。例如,喜欢户外运动的人群,往往聚集在一起,交流频繁,甚至有很多“面基”行为,展现出极高的活跃度。
人人网最早叫做校内网,目标用户是在校学生。年轻人天生叛逆且渴望被认同,而同龄人之间更容易找到共同话题。在校内网时期,大家的个人主页、动态、留言几乎都是公开的,基本上没有私人账号,甚至有时晚上会在校内网留言交流,虽然是非即时通讯形式,但大家也乐于等待刷新几次才能看到对方的回复。
当人人网更名后,用户群体逐渐发生了变化。家长、老师和各种商业账号大量涌入,导致原本私密、纯粹的校园圈子变得开放。此时,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将自己的动态设置为仅对好友可见,个人信息趋向私密化。毕竟,谁愿意让家长、亲戚、老师看到自己那些“青涩”的言论、自拍和对生活的不满呢?
此外,人人网的一些小游戏也逐渐失去了用户的兴趣。例如,偷菜这个游戏曾被央视批评,甚至被上升到道德层面,最终导致这个小游戏的热度迅速下滑。随着网页游戏的逐渐没落,许多游戏内容变得枯燥且重复,逐步发展为单人游戏,缺乏互动性,导致用户活跃度不断下降。
记得当年德州扑克特别火热时,大家在同一个房间里玩游戏,聊天直到深夜,甚至有些人进来时没座位,也会加入聊天,等待一个空位。无论身份、地位,大家都可以聊起来,彼此互动。这种现象在现在已经难以想象了。
人人网的改版,表面上是为了盈利。当时的互联网商业思路仍然停留在“用户量决定一切”的阶段,增加用户数量,基本上只是为了满足股东和投资人的需求。
他们以为通过取消注册门槛,扩展用户群体,能提高活跃度和带来更多经济效益。但事实上,毕业后的成年人已经有了更适合自己的社交方式,比如百度贴吧、各大论坛(天涯、猫扑、凯迪社区)以及一些垂直网站(虎扑、优酷、土豆等),这些平台更符合他们的兴趣和需求。
这些刚步入职场的成年人或者家庭主妇在注册了人人网之后,发现没人愿意和他们交流,不知道该找谁聊天。而原本以学生为主的社交圈,因为推荐算法的限制,已经把他们隔绝在外。即使他们找到了自己的母校,也很难融入到学生群体的社交网络里。
这就使得他们觉得人人网很冷清,期待中的老同学和朋友并没有注册,甚至注册了也很少互动。可能是因为不会使用平台的功能,也可能是因为久别重逢后觉得有些尴尬。这其实暴露了人人网的技术问题,尽管从校内网转型为人人网,但它的推荐算法并没有随之改变,依旧是基于“你可能认识的人”和“通讯录里的好友”的熟人推荐,导致新用户很难找到真正的熟人。
而那些选择母校为关键字的用户,也很难真正融入到在校学生的社交圈里。结果,这些用户渐渐失去了继续使用的兴趣,账号逐渐被遗忘,密码也可能忘记,甚至忘了账号信息就彻底无法登录。与此同时,学生群体逐渐觉得人人网不再是属于他们的社交平台。
最终,人人网的改版得罪了两大群体,用户的流失也导致他们转向了其他平台。
上市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掌握得好可能带来转机,但弄不好却可能致命。
曾经日活跃千万的校内网,自负地认为上市能带来新生,结果却为自己敲响了丧钟。假如当时校内网坚持专注学生市场,今天可能已经是市值百亿的公司了。
商业与理想往往难以兼得,人生中的一些选择,可能会改变未来很长时间的方向,甚至是永远的改变。
这种改变的惯性,我愿称之为命运。
以上就是关于曾经爆火的社交 APP 突然停服许雅涵的男朋友全部的内容,关注我们,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