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接地气的陈老师
销售端分析是很多公司的常见需求,也是很让人头疼的一项。因为很多销售分析,其实就是在分地区、分团队、分产品罗列目标达成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样的报告图表巨多,做得很辛苦,但除了“A团队没达标”以外,又很难得出更多结论。因此经常被诟病。
那到底该怎么做呢?
一、理解销售过程从本质上看,销售过程是:
1、用合适的产品+合适的价格,满足客户需求
2、用策略指引销售人员,取得应得利润
3、用激励刺激销售人员,提升销售表现
单纯地罗列目标+进度,只是呈现了一个结果,想深入分析过程,就得把策略、人员、激励等因素加进来,全面思考问题。
二、找策略所谓策略,即“针对客户需求,指定主推产品+价格方案”。如果一个公司缺销售策略,导致的结果就是:销售们只会推少数爆款+一味索要折扣。
这样虽然能成交,但是:
1、价格一降再降,毛利受损
2、新品没人推,产品线单一
3、能做组合销售大单被做成小单
找策略的过程,就是:客户分类+产品/价格/销售匹配的过程。toC业务分类可以直接用RFM,这里不再赘述。
本篇重点讲toB业务,在toB业务中
1、客户本身体量大小
2、客户采购规模/我司份额
3、客户采购技术/价格要求
4、客户线索来源
上述都可以成为找策略的线索。可以按照如下逻辑,把全部客户盘一遍,先分清楚不同类型客户的机会点。
这个有一个误区:认为一定要事前分析出来拿个策略是最好的。实际上,只要策略可行,都可以试一试,最后的结果是实干中试出来的,事前很难100%说这个就OK。这又需要数据分析做工作:需要持续监控策略落地效果。如果一个策略试了几次都不行,可能考虑更换策略。
三、树标杆在树标杆的时候,常见的误区就是:维业绩论。只是简单地把销售业绩排个序,谁排第一谁就是标杆,这样会导致:
1、有固定大客户的躺赢
2、只会打折的人胜出
3、撞大运拿一个大单的夺冠
在其他人眼中,这些要么是运气,要么是天生的,很难复制,标杆就失去意义。
可复制性才是标杆的第一要求,这就让数据分析有了用武之地:要剔除运气、折扣、老客户等影响,从销售过程中找到可以复制的点。以toB销售为例:
1、接到线索后,首次联系时间(指标)
2、跟进客户的次数,两次跟进的间隔(指标)
3、针对客户需求,推哪个产品组合(标签)
4、客户质疑价格时候,应对话术(标签)
以上这些是可复制的因素。先列出分析假设,再逐一进行排查(如下图):
有趣的是,一般公司不愿意干涉业绩好的销售,害怕瞎折腾,搞出问题。因此在分析中,经常从新进入的销售/业绩不好的销售做起。如果发现采用了新手段,能提升业绩,那就持续推广,扩大效果(如下图):
四、定激励在激励问题上,常见一些误区:
1、只拿额外奖金激励,忽视策略优化
2、只拿额外奖金激励,忽视标杆复制
3、只拿额外奖金激励,忽视精神激励
4、只会奖励销售结果,忽视过程激励
从本质上看,销售们在乎的是能挣到钱。因此:总收入最大化才是激励目标。如果采用一种新策略/学习一种新做法能提升收入,那和额外给奖金的效果是一样的,还能节省销售费用。
所以定激励是在做过“找策略”“树标杆”动作以后,最后考虑的事。如果发现有好的策略/好的标杆可以复制,数据分析应首先测算:如果采用此策略/复制此标杆,销售们可以多挣多少钱。帮助销售运营部门说服销售。
对具体激励措施的分析,可以套用活动分析的模版,但要注意的是:销售们经常会因为激励措施,短期内扭曲行为,比如:
1、这个月激励任务完成,藏一些单下个月放出来
2、这个月新品有激励,就催客户屯一波货,激励一撤业绩就掉
3、强迫(负激励)完成每天100个电话,结果随意拨打,转化率低
因此,激励措施分析,一般看得时间会更长,关注整体业绩(而非单一激励活动),这样才能深入发现问题。
小结当然,很多同学会抱怨:
1、我司销售就是没策略,只会打折
2、我司销售就是靠关系户,没啥本事
3、我司产品线本身很乱,没有组合搭配
4)、司CRM系统不行,行为数据上不来
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但不妨碍我们自己按照合理的做法去整理思路,输出分析结论。这样自己才能多累积经验,早日离开这种低端的公司。
以上就是关于yyds,数据分析赋能销售的最佳方案来了爱情公寓主题曲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关注我们,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