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花生酱的第121篇原创
正文共:5993字3图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转岗做产品这件事,是相当一部分人的理想。但时代变迁,产品岗的要求和职能也不断迭代,所以有必要每三五年拿出这个话题再分析一波。
所以,如果你:毕业季想求职产品经理在其它岗位想转产品对产品经理未来发展有焦虑感不妨花15分钟看看本文,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作者花生酱(也就是我本人)刚刚结束了在平安人寿4年的产品经理工作(传统科技转型中的企业),前往北京入职字节跳动(成为互联网产品经理)。所以本文会以我自己成长、转型互联网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给大家提供思路,希望能帮到大家。
01. “野路子”产品经理怎么办?开门见山直面最尖锐的问题,很多人会好奇:如果去平安这种传统转型科技的企业做产品经理,正规吗?是不是属于野路子?外面认可么?逐项回答一下:第一个点:正规。平安在科技上的投入不亚于互联网企业,同时也有足够的业务场景、战略布局、业务资源去试错,内部也不乏BAT的产品大牛,各个方面来讲,具备培养优秀产品经理的环境。目前存在质疑主要是因为:寿险等业务的B端科技产品孵化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业务场景极其复杂,短期内虽然没达到能替代传统业务的水准。但公司的目标、格局和现状,都是业内领先的,B端产品业务崛起只是时间问题。第二个点:做产品根本就不存在「路子」。很遗憾,产品经理这个岗位的能力将会越来越非标准化、垂直化。这就意味着没有人可以说自己的产品经理的权威、没有一套能力体系及模型能够被足够多的人认可并尊为唯一标准。所以某种意义上讲,所有产品经理都是野路子,都会面对一个个未知的、新的场景,去创造和开拓。如果试图走前人踏过的路,去追求所谓「正统」,其实不应该是一个产品经理该有的追求。第三个点:市场认可度大多取决于个人。产品经理越资深,背景光环越弱。就像校招时学历很重要,三五年后学历只是参考。所以最终能觉得你市场价值的,永远是你的稀缺经验和独特能力,这些都要靠自己去思考和积累。如上文所说,我做的寿险业务B端产品场景,无论是scope还是前景,都非常好。数字化营销、客户健康服务、养老等,都是飞速增长的细分赛道。这就意味着有足够的资源和价值去等你挖掘,如果沉下心去做,一定大有可为。
02. 如何自驱成长?接下来的问题是:平台资源够,但没有指引和帮助,在全新的领域和方向,如何自主成长呢?首先要想清楚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成长的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初级产品经理和高级产品经理的能力差距到底在哪里?我用两个模型来解答这个问题。第一个模型是:知识智慧模型。学生时代我们学习的东西,或者说应试教育落到考场试卷上的东西,都是知识及知识应用居多,比如牛顿第二定律、微积分公式等等。而知识的特点是:用进废退,需要不断的复习和重复。产品经理的知识也一样,拿画原型这件事来说,高级产品经理并不一定比初级产品经理做得细、做得好。原因就是:用得多,熟练度高,才做得好,不频繁使用的知识,会不断生疏并被遗忘。那工作阶段怎么对待知识呢?不推荐像学生时代一样死记硬背。如果是闭卷考试,肯定背下来是唯一出路,但工作和人生不是闭卷考试,这里面有无限的知识范围和不确定的解决路径。如何学会现学现卖、快速学习、随时检索消化知识,才是产品经理工作中的重点。那么对于知识,主张现学现卖,那产品经理还需要提升什么呢?答案是:提升智慧。智慧听起来很虚,但其实有很多表现形式。比如逻辑能力,梳理无序的数据、信息,抽丝剥茧形成有序的结论;比如举一反三,通过对已有知识抽象化处理,形成可复用的方法论和模型;比如洞察能力,通过对流程和业务的分析,结合过往经验,洞察到冲突、问题和机会点。智慧难以量化,成长较慢,但可以积累。
正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2000年的第一代互联网人在知识上不能教你「如何设计抖音这款产品」,但可以在智慧上告诉你「广告业务的基础在于用户注意力」,后来人才能在智慧的驱动下,不断运用知识,完成创新产品的落地。所以从知识智慧模型来看,产品经理成长的关键是:多注重自己智慧的提升。用不到的知识不过多去纠结,等用到的时候提前两三天恶补快速吸收,现学现卖。学习的终极目标是:拥有极强的举一反三和洞察能力,通过检索信息和快速消化,即可完成大部分知识的调用。智慧博大精深,不但要学会积累,还要学会适时积累:这里就要讲到第二个模型:产品经理能力要求三阶段。这个模型是我根据我从入门到在平安摸爬滚打四年整段经历总结出来的,这三个阶段是我复盘下来,洞察到明显存在质变区隔的地方,大家不妨套用分析一下,看看不同阶段的能力,用哪些办法和资源来精进。阶段1:【专注落地的功能经理】从「落地执行」到「熟练精进」,目标是:把产品体验设计能力提升到极致。涉及到的能力和领域主要但不限于:
- 用户调研
- 业务流程、系统流程
- 原型、UIUE
- 文档及需求讲解
- 项目管理
- 理解业务模式和产品功能的战略目标并形成落地方案
- 清楚行业和公司的发展方向并加以应用
- 能够评估需求价值,给出产品roadmap,进一步确定优先级
从「商业分析」到「资源整合」目标是:掌握价值观表达和资源调配的能力。涉及到的能力主要但不限于:
- 能够看到每一个问题的:体验层面、产品设计层面、资源层面、战略及价值观层面并加以分析
- 能够根据分析的结论、利益流向,找到合适的办法推进落地产品,不断试错直到目标达成
- 能够清楚认知产品线的使命和边界,扬长避短,不断迭代工作方式走向高效
03. 转岗有多难?看上去很难,但想转岗的同学,其实无需担心没有产品经验,怕思考不上道。无论你之前是负责用户体验、业务增长、还是性能优化,大家都身处在一个项目当中,对整体逻辑的把控不会偏差太多,差的只是看问题的习惯视角和方式,这个可以通过读书和跨圈层信息同步来补足,不是硬伤。真正的硬伤往往是放不下过往的习惯,也不够自信。那么如何全面发展让自己气场更强、更加自信?气场强的人往往自信,自信一般来自于成就不断累积的正反馈。而成就的基本条件是:能力+机会=成就。能力之外,要提升自己创造机会、抓住机会的能力。机会看似来自外部,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但其实「吸引力法则」等观点都主张:人要调整心态积极处事,才能迎来好机会。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讲两个产品经理思维的关键点:平常心态和保持专注。平常心态不是冷淡,而是一种包容心,和对现实开放、接受的态度,即:关心但不揪心。培养这样的心态,需要对现实有足够正确的认知(错误的心态往往来自于错误的认知)。认知方面我来提一个问题,大家不妨自测一下:可以先想一下自己的回答,再看看我的回答,觉得哪个比较容易接受?更让自己感觉心安和轻松?我提的问题是:你觉得什么样的产品经理生涯是成功的?这个答案会有很多:带队做出DAU上亿的C端产品、构建节省上亿成本的B端平台,都可以算作成功。但这种碾压式的成功机会极少,所谓公认的产品大牛穷举出来不过几百,还需要占尽天时地利人和。那么剩下的几百万产品从业者该如何自处?带着什么样的追求才能不被挫败地获得自己想要的成功?如果把世界,和世界里的任何事情看成平面,那就只有正反两面。一件事要么成功、要么失败,一个产品或者一个人也一样,要么成功、要么失败。这样划分是有道理的,但没什么价值,是正确的废话。如果你仔细去看,你会发现大多数的事物都是失败的。不断盯着某件事的成败来看,你的人生会越来越消极。而正确的做法是:避免非黑即白地去思考问题,细致思考那些“被打上失败标签”的事物之间的差异和价值。比如共享单车这个行当,至今不能被证明是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也无法被评判是失败的。但摩拜和ofo实实在在地落地了这种商业模式和产品,并且获得了资本的青睐,帮助出行行业往前探索了一步。两个公司团队里面的产研团队进步都是巨大的,而这种进步和收获,是不能被“有千万DAU产品经验”“大厂背景”这种标签简单概括的。说回到产品。做产品九死一生,甚至说,九十九死一生也不为过。甚至「生」的产品,也不是永恒的,不迭代也会被市场遗忘。通过创造和试错,不断去对抗市场的演变和时代的变迁,才是产品经理的宿命。纵使没有绝对成功的数据,但一路用户研究成果的积累和产品设计问题的解决,也是很宝贵的成就。能带着这样享受过程的心态去做产品,也许更能收获结果,这也是我认为产品经理岗位最大的魅力:聚沙成塔,追逐质变的时刻。保持专注的能力对于产品经理来说尤其重要。因为,产品经理往往是作为团队枢纽和发动机角色,集协调、配合、洞察、规划于一身。经常会面临工作越做越碎,越来越繁琐不堪重负的境地。这个过程很像玩俄罗斯方块,如果时刻能站在全局的角度围绕「组成一横排消除掉」这个目标来行动,势必能够平稳长久。但如果迫于各方面压力,不断妥协目标,就会给自己积累满屏幕的方块,被动地消耗自己的可支配精力。平衡工作并保持专注,主要是做好优先级的梳理,这一点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提到了WSJF模型,大家可以参考。梳理好了优先级,做事的过程中还要学会「给自己降噪」,降噪能够释放次要信息占满的精力,提升用于理解主要信息的精力比重。拿我最近的一个小case来举例:在做精力梳理时,我发现大量的时间被耗费在微信,尤其是朋友圈。仔细分析之后发现,我对于朋友圈对期待是:获取朋友的生活动态和优质内容。但实际上花了很多时间却并并没做到,原因是:朋友圈噪音太多,在时间线中检索有效信息的效率越来越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需要对朋友圈信息进行降噪,途径就是把噪音信息设置为:不看他的朋友圈。那么如何识别噪音,才能够保持有效信息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降噪?刷了20几屏后发现,我的朋友圈内容分布基本上是:15%朋友生活分享、15%情绪发泄、30%互联网相关文章推荐、30%保险、金融、房地产等商业广告、10%爆款热点信息刷屏。经过对以上朋友圈内容的归纳和抽象,真正有价值偏差的往往是如下类内容:「自己思考和评论+内容转发」的价值远远大于「无脑转发」,对内容的思考、评论、再创造,可以融入转发者的价值,让这个行为整体比高冷式的直接转发更有效的社交资料。「内容领域固定且不是当前生活重心的可以不看」:朋友圈内容能提供的价值,只是你研究某个领域问题的补充,更多的有价值信息要通过搜索、社交、调研来获取,清楚这一点后,就可以放下对朋友圈内容的价值焦虑,屏蔽掉大部分无用内容。「频次太高的不看」,频次高意味着单位密度低,更多的注意力和曝光会被吸引。同时高频输出优质内容的人并不多,除非是专业的朋友圈私域运营专家,何况大部分专家都会选择输出值付费社群。内容也是一分钱一分货,朋友圈即使有高质量内容,也是引子而已,或许并不值得大浪淘沙地浪费注意力去仔细甄别,所以不如取关。以上思考是我对于朋友圈内容的思考,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但是思路是共通的。如果你的问题是工作IM、工作邮件过多,不妨也用类似的思路加以分析降噪,精力节省会非常可观。
04. 产品经理的未来前景如何?一个岗位的前景,不在于它的名称和定义,而是在于市场对这个岗位的根本需求点。越大的团队,越需要培养细分的专家。这样的问题是:每个人都是自己领域的专家,对公司来说都是优质的人才资源。但往往合作起来缺乏一个具备群体智慧和群体决策能力的角色来调配这些资源。这就会造成:单点利益最大化,总体价值却做不到最大化。那么市场是需要「具备群体智慧和资源调配能力的人」来作为「发动机和粘合剂角色」引导并推动总体价值走向最大化,这个角色往往存在于产品运营和项目管理团队之中。所以无论是更偏向产品运营,还是更偏向于项目管理,这样一个为产品整个总体产出负责的人将会一直被需要,于是所谓产品经理岗位的前景也变得非常广阔。
05.One more thing上面讲的都比较偏基础的智慧和能力,但实际落地的过程中,往往更考验感知力和创造力。所以最后对于这一点做一个补充:当代产品经理千万不要走向教条,要时刻保持灵性。什么样的人是有灵性的人呢?能够产出经典内容的人(B站诸多UP主何同学等)、潜心研究某一领域并输出的人(手工耿等)都是有灵性的,他们对于内容(也是一种产品)的把控,丝毫不逊色于所谓的科班产品经理。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整个互联网行业竞争激烈,在这种环境下,大家更多倾向于熟练使用「快思考」能力,而不能「慢下来」去体会生活中真切的情绪和感受。优质内容和优质产品中,往往都有细腻的情绪和感受。而大部分人为了人前做一个体面的成年人,控制并压抑自己本该正常流露的情绪,变得没有个性。同时也因为觉得很多想法和闪念没作用且不能赚钱,而忽略对它们的感知,逐渐变得无趣。这就是我们成为工具人,变得冷淡钝感的过程。为了更好的创造力和灵感灵性,我们需要打破这种机械化的成长模式,找回一些对情绪和感知的探索,才能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产品经理。建议可以:从一个热点话题开始,试图加上自己的人生经验进行思考评论;也可以从自己擅长的一个事情开始,形成细致而易懂的输出传播给别人;这些方法都是培养感知力和创造力的好方法,不妨刻意尝试。基础能力和方法是产品经理的骨骼,感知力和创造力是血肉,二者缺一不可。
06.Ending总结一下:以上就是我这几年来,对于产品经理转行、入门、发展和进阶的思考,以一些关键问题为线,做了一个串联,总结起来重点解答了: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成长环境?
自己该如何成长?如何对产品经理岗位有正确的认知?
如何自信起来,拥有平常心并保持专注?
能力之外如何获得灵感和创造力?文章篇幅不短,不妨收藏反复咀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留言或私信探讨。感谢。
作于2020年9月18日凌晨1点愿诸君 平安喜乐 顺颂商祺·end·
- 更多值得一读的文章-《花生酱精品长文10篇》作者简介:花生酱|字节跳动高级产品经理/公众号「产品之术」主理人/著有《高效产品攻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专栏作家/产品思维倡导践行者/一个不追热点只写深度的高效能原创作者/欢迎关注公众号加我微信交流
原文链接:http://www.wanshiruyi.cc/news/32237.html,转载和复制请保留此链接。
以上就是关于2020转岗产品经理指南因为爱情的原唱全部的内容,关注我们,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以上就是关于2020转岗产品经理指南因为爱情的原唱全部的内容,关注我们,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