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分析系统——微信公众平台数据看板是怎么设计的?王力宏资料

“看看微信公众平台的数据看板设计。”最近一直写公众号文章,可能是出于数据产品经理的本能,对微信后台的数据看板模块,产生了深深的兴趣。今天和大家一起看看,微信是怎么设计数据看板的。01 概述首先,微信公

“看看微信公众平台的数据看板设计。”

最近一直写公众号文章,可能是出于数据产品经理的本能,对微信后台的数据看板模块,产生了深深的兴趣。今天和大家一起看看,微信是怎么设计数据看板的。

01 概述

首先,微信公众号后台的数据模块是不能称为BI分析系统的(毕竟只是看,达不到自定义配置),但其在数据看板层面的设计还是值得研究的。内容行业里,也算是数据看板的典型设计案例。后面还会针对知乎等平台的数据看板进行分享。

先看看微信数据看板都包括了哪些内容吧,来个截图:

数据看板部分总共有6个模块,每个模块细分的内容主要有以下:

从每个模块的内容量上很清楚的看出来,【用户分析】和【内容分析】是分析的重点。这也容易理解,微信公众平台是内容创作平台,创作者最关心的两个内容,无非就是公众号的用户增长情况以及创作内容的数据效果情况。

下面针对【用户分析】和【内容分析】详细来看看。

02 用户分析

用户分析模块主要分了三个子模块:【用户增长】、【用户属性】、【常读用户分析】。

(1)用户增长模块

用户增长模块的看板设计如下:

这个模块的设计思路真的是太经典了。三段式:【数据看板】+【走势图】+【数据详情表】。这种三段式的看板设计,层次突出、表达清楚,是非常正点的看板设计(作者就经常这么做)。

  • 数据看板:呈现该模块最最重要的数据指标,通常是截至某天的(例如昨天,或者本周,看用户的使用频率决定更新的频率),作为监控面板,同时底部呈现日周月的环比涨跌幅

  • 走势图:呈现核心指标的数据走势情况。数据看板呈现截面数据,走势图呈现历史走势,两者相辅相成

  • 数据详情表:呈现走势图中的具体数据。相较于走势图,可呈现更多的指标,更多的数据,但没有走势图直观。通常用于数据下载。

另外,在走势图部分,微信把四个指标(新增人数、取关人数、净增人数、累积人数)放在了最高层级,而通常都会把指标放在时间筛选等控件之下。最主要的原因是,这四个指标之间是不可比较的(或者说比较的意义不大)。如果是可比较的,往往会在同图中呈现。

(2)用户属性模块

这里主要包括了年龄、性别、语言、地域、设备等,比较常规,就不展开了。

(3)常读用户分析模块

“常读”这个功能是最近才有的功能,所以这个模块我猜应该也上线不久。

模块下细分了好几个子报告:总览、性别分布、年龄分布、城市分布、终端分布。但个人觉得这几个报告比较鸡肋……一方面,数据是月度更新的,时效性太差;另一方面,每个子报告分析的内容太少了,只有俩内容,拿年龄分布举个例子(除了总览模块,其他模块的功能一模一样):


产品经理也想到了将常读用户和不常读用户进行比较,但设计的竟然是两个tab来切换比较……就不能放在一个图里么?我反正是不会这么设计。

03 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模块主要分了两个子模块:【群发分析】、【多媒体分析】。群发分析是分析公众号文章的,多媒体分析是分析视频音频的。

(1)群发分析

群发分析拆分为全部群发分析及单篇群发分析。总体群发的设计如下:

让我比较迷惑的是,这里的数据看板和用户分析的很类似,但为啥UI设计不一样……可能不是同一个版本上线的吧……

这里也是【数据看板】+【数据走势】,但是没有加数据详情表,加了个分布环形图。应该是这里的渠道分布确实太重要了,就特意加了环形图,更加直观进行不同渠道来源的对比。

单篇群发的设计挑重点说。

说一下其中的一个chart,是【仍读比例】,设计如下:

本质就是跳出率的统计,但是叠加上跳出发生的位置,就有点意思了。反映了用户对本篇文章的吸引情况。做内容的同学,可以关注这个的设计。

当然了,这个数据的统计,对埋点的质量要求较高。

(2)多媒体分析

多媒体分析的设计和群发分析的思路基本一致,加上作者没有发过视频数据,这部分功能暂时不分析了。

04 其他模块

其他模块内容不多,亮点确实也不明显,就简单过一下吧。

(1)菜单分析模块

这个模块主要是看公众号内菜单点击情况的,还是挺有价值的,但看板只是停留在点击数据的统计上,没有啥细分。

也是典型的【数据看板】+【走势图】+【数据详情表】

(2)消息分析

主要是对用户在后台发送消息情况的分析,进行了一些分词的处理

(3)接口分析、网页分析

都是偏程序化调用、程序化服务相关的分析。内容很少,看板设计都是三段论。

总结一下。个人觉得公众号后台的数据看板,总体上讲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在内容和用户层面的分析,是满足创作者运营基本需求的。但是呢,也就是仅仅满足基本需求了,一些深层次的分析,比如留存啊、活跃啊,只能靠创作者自己扒数据分析,或者使用第三方的服务,进行分析。

站在微信平台的角度,我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作为数据模块,更多的还是呈现基本的数据即可,深层次的数据分析让创作者自己解决吧。但站在创作者的角度,还是不免吐槽几句,哈哈。

今天分享这些,欢迎关注后续的其他平台的一些数据模块设计、调研分享。

-END-

原文链接:http://www.wanshiruyi.cc/news/28196.html,转载和复制请保留此链接。
以上就是关于BI分析系统——微信公众平台数据看板是怎么设计的?王力宏资料全部的内容,关注我们,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上一篇:案例复盘|APP登录注册优化技巧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下一篇:嘲讽衣食父母,网传80%佣金,花西子“败也”李佳琦?平安夜吃苹果的含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