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游戏陀螺
常年混迹游戏吃瓜圈的人,想必这段时间没错过这个“小甜瓜”。
起因是贴吧有人发现,一位Steam用户锐评了包括《师傅》《神之天平》《装甲核心6》在内的多款名作,而其ID居然是国内某知名二游公司的老板、制作人。
且差评比例较高
本来这也没什么,大家都知道二游人群玩梗浓度高(或者说反串),光凭ID和头像很难下结论。但随后玩家又顺藤摸瓜发现,该用户的多位好友正好是那位老板的圈内朋友。另外有NGA论坛用户表示,其实早在2018年,此人的Steam账号就被人扒出来了。
令人喷饭的事还在后头。在玩家将此事当作乐子发在网上之后,该Steam用户光速隐藏了自己的资料。至此,网友们的猜测基本得到了实锤。
按理说事情到这里差不多就该结束了,这事对众人来说也颇为寡淡无味。可偏偏这位制作人自己做的产品也遭遇了滑铁卢,因而一下子就引起吃瓜群众围观戏谑。一时间,贴吧、NGA帖子里充满了欢快的空气,众人冷嘲热讽,嬉笑怒骂。还有人一刻也没有歇着,立刻赶到其Steam个人面板留言区准备送上小丑表情。
这不是游戏人第一次被摆在玩家、甚至更广大的圈层中,置于显微镜之下,供人细细“观摩”。以去年某知名二游大厂limenggan“开盒事件”为代表,时至今日针对开发者的性别、年龄、学历、生活、过往履历,玩家动不动就能围绕其潜在XP、兴趣喜好、创作倾向,以及游戏人最终产出的游戏内容写几百字小作文,而且各种猜测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更微妙的是,而今不只是微博、贴吧、论坛等社交媒体,在能够熟练地通过脉脉、企查查等App掌握公司动态、企业法人和股东信息的当代玩家面前,绝大多数防护措施形同虚设。人脉和消息来源更广一点的玩家,还能通过现实朋友、微信群、QQ群等渠道挖到不少猛料。
说一个不太准确的形容:在公众无孔不入的观察注视下,今天的创作者已和艺人一般无异。他们不但要保证出品内容优秀,还要时刻注意言行举止是否越界,道德操守有没有引起玩家反感(哪怕在网络上也是如此),否则便随时要因历史污点遭玩家清算。
也许有人会说:“对抗开盒,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把自己先开盒了(主动曝光自己)”。是啊,对抗混沌力量的利器莫过于比之更加混沌——我都先躺好了,你还能拿我怎么办呢?但生而为人,又怎么可能真的做到毫无顾忌地在互联网上暴露自己?
于是乎,一些游戏人选择披上赛博皮套,在网上活成一个名副其实的皮套人,仿佛这样就能隐藏真实的自己。很无奈,也很无辜。
可话又说回来,身为创作者,就必然要做好面对公众舆论的觉悟。当内容消费者的消费对象从娱乐产品本身扩张至厂牌乃至产品制作团队时,创作者被集体拉至聚光灯下被人解构便不可避免——这是自古的定律,从文学创作、戏剧表演到电影拍摄、视频达人,没人能幸免。
游戏制作同样如此。既然是创作者,那么你不仅需要谨言慎行、保护自己的隐私,更应具备保护自家产品的意识。倘若嘴上把门不严,个人被开盒、遭网暴事小,更严重的是对自家游戏的社区风评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导致产品口碑下滑、累及公司收入。
更何况,以二游、女性向为首的内容型娱乐产品消费者,又是一个神经相当纤细,同时又对内容十分敏感的群体,一旦游戏内容稍有欠妥,便很可能触碰玩家的雷区。
不过,玩家下场亲自担任“监督员”固然能像紧箍咒一样,对游戏制作组起到一定敲打作用,玩家“长期盯梢”也可间接督促内容生产、不断检视游戏细节,从而提升游戏质量。但是,任由对游戏内容不满的玩家肆意开盒游戏人果真是一件好事吗?恐怕也不尽然。
我们且不说开盒这种看似正义的举动(至少在玩家眼中是这样的),不仅不合道德规范,影响游戏人正常生活,严重一点儿的还有违法风险。其对游戏人真正的危害在于:在一个隐私随时可能曝光的环境中,人人自危的项目组必将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甚而干扰游戏正常的开发进度以及开发者适度的个人表达;更有甚者,游戏人的热情也将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磨灭。
长此以往,没人说得准游戏人面对玩家的“穷追猛打”是变得更顺从还是更叛逆,而游戏开发者、游戏、玩家三者之间的关系亦将慢慢变质,
于玩家而言,“开盒”游戏人的初衷,也许是出于对游戏的喜爱和保护,对开发者的愤怒与抗议。但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如果方法有误,过于激进的做法或将导致双输的下场。
以上就是关于欢迎来到“开盒”游戏人的时代汗蒸房河北轩顺汗蒸设备安装全部的内容,关注我们,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