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今年末伏为8月14日至23日,超长40天伏天进入尾声;
②末伏余热未消,很多地区仍处在闷热气候中,依然要注意防暑降温;
③民间饮食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习俗;
④不要猛吹空调、过度吃冷饮,应起居有节、适量运动。
相关新闻
今年三伏天是40天,这是连续第十年的“加长版”三伏天。按照历法计算,今年初伏为7月15日至7月24日,中伏为7月25日至8月13日,末伏为8月14日至8月23日,共40天。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二十四节气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天干有10个,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因此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每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立秋后的第二个庚日出伏。庚日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也不尽相同。初伏和末伏的时长是固定的,均为10天。中伏时长由立秋节气与其后首个庚日之间的间隔决定,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今年则是20天。
入伏后,这些疾病适合“冬病夏治”
中医专家介绍,“三伏”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部分人群在此期间进行敷贴“三伏贴”、艾灸等治疗,能够有效防治虚、寒类疾病。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苏州医院执行院长高铸烨说,“冬病夏治”是利用夏季气温高,在人体阳气较旺盛时,治疗因阳气不足、寒气太盛而易在冬季(气候寒冷时)发生或加重的疾病,通常“三伏天”里人体阳气最为旺盛,治疗效果更好。
高铸烨介绍,适合“冬病夏治”的疾病有以下几类: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过敏性鼻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肠炎、慢性胃炎、胃痛等;风湿骨病,如关节炎、骨质增生、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等;小儿体虚易感冒、反复咳喘、厌食、遗尿等;部分虚寒妇科病,如痛经、受凉后反复发作的盆腔炎等。此外,部分心绞痛阳虚寒凝患者也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通常采用哪些方法?人们最熟悉的当数“三伏贴”。高铸烨说,根据中医理论,夏季人体阳气在表,宜以养阳为主,此时毛孔开泄,运用敷贴,可使腠理宣通,驱使体内风、寒、湿邪外出。
“不止‘三伏贴’,内服中药、艾灸、拔罐、刮痧等也是‘冬病夏治’的常用方法,它们均以鼓舞正气来使药物疗效得到最大程度发挥。”高铸烨说。
“冬病夏治”虽然对虚、寒类疾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专家提醒,以下几种患者不宜“冬病夏治”:患非虚、寒引起疾病者,尤其是患湿热引起疾病者,有严重皮肤病和皮肤过敏者以及有出血倾向者,有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理想者。
来源:央视新闻、新华社
以上就是关于超长40天伏天快过去了 2024年出伏时间是几月几号全部的内容,关注我们,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