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系统中,都存在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 thinking),它是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省略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
————亚里士多德
1.麦片的案例前段时间,一位咨询公司的朋友跟我分享了他们前年开始跟进的,一个进口麦片的品牌战略规划案。
项目背景大概是这样:
1)作为一家老牌的进口食品品牌,麦片在他家所有品类中的销售额一直垫底,一年才千万出头;
2)对于中国市场来说,虽然麦片已经存在30年了,但仍是个不温不火的品类,甚至都没有专业机构能提供详尽的行业研报;
3)麦片市场的集中度较低,前3名头部玩家只占40%左右的份额;
4)那次提案的主要课题,就是如何提升麦片在国内市场的销售额,目标10倍以上。
当时他们给出的战略规划大概是这样:
1)强化品牌定位:方便营养的早餐——把麦片与早餐进行强关联;
2)推出更健康、好吃的新品——主要通过添加各种果干、坚果和蜂蜜等等;
3)线上线下联动、跨界合作等宣传促销活动。
然而,两年过去了,虽然当时品牌方采用了这个策略,但销售额一直也没太涨,离10倍的预期很远。
倒不是因为策略本身错了,因为近两年麦片的市场确实变大了,而变大的主要原因,其实跟上述提到的前两点密不可分。
只不过,是几乎所有麦片厂商都采用了类似的策略...
由于N年前有过连续购买麦片的经历,因此下来我也简单关注了一下麦片市场。
正如我那位朋友给出的策略,如今几乎所有麦片品牌,都在主打代餐,宣传“营养”“美味”“便利”等特点,主要售卖净含量在400—2000g之间的袋装/桶装产品。
对比前几年,最明显的改变都集中在食材上——添加各种果干、可可球、坚果和其他谷物。
而用户使用麦片的方式,其实还跟以前差不多——把麦片倒入碗中,再倒一些牛奶,就做好了一份简餐。
其实,那套策略就是典型的延续性创新策略——通过更好的产品性能,来更好的满足主流用户的原有需求。
而由于是延续性的,因此这种创新策略虽然正确,但几乎所有主流商家都能想到和做到。除非整个行业处于巨大的红利期,否则非领导品牌不可能实现10倍增长。
那有没有可能另辟蹊径?
回想我自己购买和使用麦片的经历,包括停止购买的原因,再到后来有时想买,但最终还是打消了念头,以及此前为一家代餐饮品做咨询时的研究,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假如把麦片做成香飘飘一样的杯装,情况会如何?
现有的麦片虽然都主打方便,但其实并没有那么方便。你需要把它倒进碗里,再额外加入牛奶(加冷牛奶不符合中国人用餐习惯,热牛奶又比较麻烦),吃完还需要洗碗。这不仅增加了工序,还限制了场景,基本只能在家里。
另外,它们都是一袋能吃很多顿。对于新口味麦片,虽然有时我也想尝尝,但万一不好吃,剩下的我是往外扔还是继续忍?开袋之后可能也不太方便保存。
最后,在线下渠道,由于属于大分量食品,因此它基本只会出现在大型超市。很少出现在便利店、小卖部、更不可能出现在无人货架。
但如果做成杯装,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不管你在家里、办公室、高铁还是户外,只要有水就能吃(用奶粉替代牛奶),吃完还不用洗,而且具有展示效应。
也不用担心味道不好,因为你可以只买一杯,实在不好吃也就浪费几块钱。如果不经常吃,也不用担心保存的问题。
至于渠道方面,可渗透的场景就更多了,便利店和无人货架都是很好的选择。
当然,在宣传侧就不再集中于“早餐”,而是“随时随地健康代餐”之类的诉求。另外,由于具有零食的属性,因此产品侧对口味的改良可能比对热量的控制更加重要。
后来我把这个想法告诉我朋友,他表示:假如当时采用这个思路,的确是开辟了全新的市场,创造全新的购买和使用场景,增长空间应该是巨大的。(但渠道会是个挑战)
只可惜,现在已经没机会深度论证和实践了,他们今年与那家品牌终止了合作。
而时至今日,杯装麦片仍是个近乎空白的领域。(有新兴品牌在尝试碗装,并且走进了便利店,但仍需用户自己准备牛奶)
2.什么是第一性原理?上文的案例,并不是想讨论麦片市场的延续性/破坏性创新策略,而是结合最近的思考,梳理一下我对“第一性原理”的理解。
什么是第一性原理?
很多人对它的理解,都停留在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表述:在每个系统中,都存在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 thinking),它是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省略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
比如:万有引力就是已知世界中无法忽略和违反的;价值交换就是商业活动中无法忽略和违反的;创新才能获利就是企业活动中不可忽略和违反的等等...
但在如今的语境中,亚里士多德其实只说了一半——他只说了如何判断一个“原理”是否是第一性的,而没有涉及到应用——第一性原理如何指导工作?
而我们真正在追求的第一性原理,其实是一套解决方案,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再由本质推导出一系列配套活动”的“由宽变窄,再由窄变宽”的思维方式。
毕竟,即使知道了商业的本质就是交换价值,也不一定不清楚价值究竟是什么,以及该如何创造。
3.营销创新的第一性原理高瓴资本的创始人——张磊在《价值》中有这样一段,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在回答关于“在某一设定区域内应该有多少家加油站”的问题时,来面试的学生大多都会按照基本的咨询公司逻辑用公式计算,比如先用人口数量除以平均家庭人数得出家庭数,再用家庭数乘以1.2辆车得出总车辆数,最后用总车辆数对应算出相应的加油站数量等。
相反,我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在想“加油站”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要有加油站?
第一,人们去加油站,可能不全是为了加油,有可能是去那里的便利店,如果跟便利店有关系,那跟车的关联度就降低了,不单要算车的数量,还要关注人口密度。第二,所有的车辆都需要加油吗?未来是不是有些交通工具根本不需要加油?或者,是否会出现新的交通方式?第三,……
其实,张磊所思考的问题(为什么要有加油站)就是通往营销创新第一性原理的大门——好问题不仅能直击本质,更能带来启发和指导。
上个月,几年前合作过的一家燕窝品牌又找到我,说最近他们在策划一款主打年轻人的新品,问我该怎么着手,有什么思路?
可以预见,若按照常规的思路,大部分咨询机构都能给出如下建议:
品牌调性一定要年轻化,包装也要符合年轻人审美;
价格不能太贵;
宣传重点不再是“滋补保养”,而可能是“青春活力”“更具魅力”之类的;
代言人要找30岁以下的;
重点突破年轻人聚集的渠道,比如小红书,B站,抖音等,并注重与年轻人的情感沟通等等。
毕竟,咨询机构早就针对“品牌年轻化”课题形成了通用的“方案模板”。
但我第一时间完全没往这些方面想,而是去思考:为什么年轻人要买燕窝?以及:为什么年轻人不买燕窝?
众所周知,燕窝的主流用户都是偏大龄的女性,所以大牌们都喜欢找类似陈数、章子怡这种“风韵犹存”的女星来代言。
为什么年轻人不是主流用户?
显著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贵。对于绝大部分年轻人来说,是真的贵。即使是很便宜的品牌,一个鸡蛋的分量也要30元以上。
二是觉得没必要。大部分人都认为年纪大了才需要这些来保养,年轻人用面膜、护肤品或其他轻度保健品就够了,效果还相对明显。
如何打造一款年轻人的燕窝?
光靠年轻化的品牌形象和低价策略肯定是不够的——品牌年轻化并不能形成购买理由,而燕窝价格再低也低不到哪去,过低反而会引起人们对品质的质疑。
总之,如果继续把燕窝当成日常食用的产品,无论是观念还是价格,都很难被年轻人接受。
那么,如何才能让年轻人既愿花高价,又有持续的消费动机呢?
“生理期”是个可持续的场景,而“礼品”则会降低人们对商品价格的敏感度。
没错,一个可能的思路就是——生理期的礼品。
虽然平时你舍不得花钱买燕窝,但特殊时期对自己好一点,这应该更能接受吧?
如果自己还舍不得买,那我就找你男朋友或老公,跟他说:“女朋友姨妈来了,除了跟她说多喝热水,或者你还可以给她买点好的——姜糖暖心燕窝——3罐一小盒,只要100多,就能让你成为贴心暖男。不仅如此,我们还能为你定制爱心小卡片,帮你这个直男传递温暖。假如你对你俩的关系充满信心,或者想表达这种信心,还可订购年度套餐,除了每月按时配送,还有更多暖心服务哦~”
你看,如果用这种思路,购买理由、产品研发、包装设计、宣传话术、定价策略和使用场景等一下子就变清晰了——这跟品牌是否年轻化无关,关键是清楚的知道:年轻人购买它究竟是要完成什么任务?
这里的“任务”,其实就是克里斯坦森说的“Jobs to be done”,也是我认为唯一有资格成为营销创新第一性原理的观念。(它比科特勒的“需求”更接近本质,且更具指导意义——用户的需求可能是“更快的马”,但他的任务是“更快的从A到B”)
(PS,可能平时我们更习惯于史玉柱的说法——“用户为什么买&用户为什么不买”,但其实就是理解用户任务的意思)
一个产品被购买使用,是因为它能帮助用户完成某些任务,而一个产品被持续购买使用,是因为它能更好的帮助用户完成某些长期任务:
抖音——在碎片时间轻松摄取有趣信息;
微信——随时与外界保持社交联系;
知乎——学习/心安理得的浪费时间;
B站——观看某领域的UGC内容;
茅台——在餐桌上尽显招待诚意;
青花郎——想喝好酱酒,但觉得没必要太破费;
星巴克——体验咖啡文化(社交,格调,提神);
雀巢咖啡——提神;
足力健——给长辈买点实惠又实用的东西;
王老吉——吃燥热的食物但不想上火;
海底捞——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吃顿火锅;
锅圈食汇——想在家里做好吃的,但不想在采购食材上浪费时间;
汉庭酒店——找个既干净又经济的临时住处;
元気森林——想喝既好喝又不会长胖的东西;
可口可乐——想喝刺激有快感的东西(解瘾);
熊猫不走蛋糕——过个既快乐又有仪式感的生日;
......
总之,无一例外,无法反驳,完全符合亚里士多德对第一性原理的解释。(当然,有些产品可能同时胜任多个任务,或者帮不同的用户完成不一样的任务,这里讲起来比较累赘,就略了)
而一旦确定用户使用产品是要完成什么任务,营销和创新的思路就像打开一扇窗户,一切都变得清晰起来——终于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
就像最开始麦片的案例,假定用户使用麦片就是想完成“在时间不宽裕的情况下吃点有营养的东西”这个任务,那就让它更方便,或者更营养啊!
现有的解决方案够方便吗?既需要洗碗,还必须自备牛奶,还不具有便携性,跟其他同样能胜任类似任务的产品比起来,真的差很远。比如代餐奶昔、全麦面包、肯德基早餐等等。(一些可以直接嚼着吃的麦片产品创新也不错,但仍是袋装的)
现有的解决方案够营养吗?会不会营养依然比较单一?那是否可以将它定位成“正餐里的配餐”?(日本就是把麦片与面包进行搭配推广,并且很成功。当然同时也是因为日本的用餐习惯比较传统固化,难以大幅改变)
再比如燕窝的案例,现有的年轻人没有需要燕窝来完成的任务,属于零消费者,那就试着绑定他们已有的任务,并从中化解他们此前不购买的理由。
就像早期的计算机都是2B的,个人用户没有需要它来完成的任务,也属于零消费者。后来苹果等厂商推出体积更小巧、操作更简单、运算性能没那么好的个人电脑,以办公和娱乐为切入点,成功打入C端市场。
所以,关键的关键就是:找到用户需要完成的任务,然后帮他更好的完成这个任务。
这就是创新方向,是品牌定位,是购买理由,是企业价值,也是企业使命。
-END-
以上就是关于品牌营销创新的第一性原理死亡笔记剧情介绍全部的内容,关注我们,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