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近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言人费斯·马可称,中国与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和欧洲航天局合作开展从月球背面采集样本的任务,但并未寻求NASA的参与。虽然中国欢迎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参与研究月壤,但中国没有直接邀请NASA。
迄今为止,人类已进行的月球采样返回均位于月球正面,月球背面整体相对月球正面更为古老,具有重要科研价值。
此番“嫦娥六号”顺利带回世界首份月背“土特产”,令世界各国科学家欣喜不已——英国莱斯特大学天体物理学和空间科学教授马丁·巴斯托表示,“这是一项真正的技术壮举”;美国布朗大学行星地球科学教授詹姆斯·黑德说,“这是一座金矿……一个宝箱”……
而对于月背土壤研究,中国保持着开放态度,“月球科研样品将面向国际开放申请,欢迎各国科学家共同研究,共享成果。”一位欧洲航天局技术官员也表示,欧洲航天机构和科学家将与中国同行密切合作,研究中国月球任务收集的数据和样本。
相比来说,NASA的言语之中则更多是委屈、抱怨、指责,可谓“酸味十足”。
从去年底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抱怨“中国没打算在探月方面与美国展开合作”,到如今怨气满满称所谓“没有直接邀请”,这里头的缘由,难道美国人自己心里没点数吗?
(二)
早在2011年,美国国会通过“沃尔夫法案”,以“反间谍”名义禁止NASA以及与之有合同关系的美国航天企业同中国航天机构进行任何接触和合作,除非得到美国联邦调查局和国会的批准。
自此,这一条款便成为中美航天合作的绊脚石——
2011年,嫦娥二号完成绕月探测后,要对拉格朗日L2点进行探测,并对图塔蒂斯小行星进行飞跃探测。世界上很多小天体的轨道只有美国有,并且是向全球公开的。可当中国宣布要探测图塔蒂斯后,美国马上把相关的轨道数据全部关闭;
2013年,NASA拒绝了6名中国科学家(包括在美工作的中国科学家)参加一个天文学术会议,NASA此举遭到了美英科研人员的强烈抵制。加州伯克利大学天文学家马尔西直言:“出于我的良知,我不能参加这种歧视性会议,本次会议主要讨论位于数万亿英里外的行星,毫不涉及政治及所谓的国家安全”;
2017年,美国驻华大使馆拒绝向负责中国月球和火星开发计划的一名专家发放签证;
2019年10月,第70届国际宇航大会在美开幕,“中国(航天局)去哪儿了”的提问被现场听众投票置顶……
种种操作,让一些NASA官员都不禁抱怨,“连请中国同行喝杯咖啡都担心被控违规”。NASA元老级人物、“登月第二人”奥尔德林,近些年也曾多次向美国白宫及NASA喊话,敦促美国与中国加强航天合作。
只不过,清醒的声音和有力的行动太少了。美国航天局局长纳尔逊此前甚至还叫嚣,美国在太空强国方面本来就应该是第一,他完全支持“沃尔夫条款”永久化。
可笑的是,美国一边为中美航天合作设置障碍,一边却又要求中国“无私分享”。从嫦娥三号、四号、五号到天问一号等,NASA数次要求中国提供数据以供分享。
这个时候,美国人怎么就忘了“沃尔夫条款”的存在了?
在2022年第73届国际宇航大会上,NASA局长纳尔逊还倒打一耙,称美国与中国的航天合作“取决于中国”,中国“必须表现出一种开放态度”,“中国太空计划透明度不高”。此言一出,顿时招致各国网友群嘲。有网友评论:取决于中国?请问中国可以删除“沃尔夫条款”吗?
(三)
“做火箭、做卫星、做‘嫦娥’,别人一个元器件都不卖给你,就是要封锁你,或者说就是要扼杀你。我们只有一条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主创新。中国人只有直起腰杆、挺起胸膛,自己去克服这些难处”……
谈起种种打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感慨万千。而恰是经历过一次次被拒之门外的痛苦,我们选择“敞开大门”。
以这次“嫦娥六号”为例,其就搭载了法国氡气探测仪、欧空局月表负离子分析仪、巴基斯坦立方星、意大利激光角反射器等4台国际合作载荷。
再向前梳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中,中国与欧空局以及奥地利、法国等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在测控支持、载荷研制、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合作;中国空间站面向联合国会员国发布合作机会,多个国际科学实验项目确定入选中国空间站,一些外国航天员已学习了多年中文,“就是期望有一天可以登上中国的空间站”……从探月到探火再到空间站建设,开放合作的成果处处可见。
(四)
事实证明,“沃尔夫条款”拦不住中国航天前进的脚步,只会阻碍美国自身的发展。
美国一向视太空为海、陆、空以外的“第四疆域”,要在此疆域保持绝对领先地位,不容旁人挑战。为此,可以不惜玩弄政治手段,大搞科技霸凌。
但问题在于,搞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下三滥手段,能保住自己的先发优势吗?
“偷窃美国技术”“残骸失控”……这些年,中国人在忙着造飞船的时候,美国人则在挖空心思造词,甚至还企图把这一套带到天上去,拉盟友搞什么“太空版小北约”。人类对外太空的探索仅仅迈出一小步,美国人就琢磨着打“星球大战”了,这是魔怔到了何种程度?
再看美国的“阿尔忒弥斯”载人登月计划,本预计2019年开始,2025年完成,却在实施开始之后屡屡出现问题。对于美国人能否“2025重返月球”,很多业内人士都表示不太乐观。阻碍科技交流、以政治操控科学之危害,可见一斑。
说到底,中美作为两个航天大国,理应携起手来共同为人类的未来协力探索。惟有摈弃零和博弈思维、科技霸凌主义,放弃双重标准和“甩锅”“泼脏水”的威胁施压,才能将航天合作深入推进下去。
否则,下不了这样的决心,“酸溜溜”的状态只怕还会长久延续下去。
以上就是关于为啥没被邀请,心里没点数?全部的内容,关注我们,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